白话中国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史书,16岁便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学校等校任教。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的历史研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先生一生著作宏富,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史德与史识兼备。
内容简介
第一章太古之传说 历史,是要有了文字,才会有的。没有文字以前,就只得凭向来的传说,加以幼稚的思想,把他附会联贯起来了。然而传说虽然幼稚,其中总也包含着些思想和事实。中国古代,较确实的传说,是和火的发现同时的。所谓三皇,第一个是燧人氏,便是发明取火的法子的。第二个是伏羲氏,他制造网罟,教人民打猎、捕鱼。第三个是神农氏,就要教人民种田了。 传说的价值 地球的有人类,已经几十万年了;人类的有历史,却不过几千年。因为历史,是要有了文字,才会有的。没有文字以前,就只得凭向来的传说,加以幼稚的思想,把他附会联贯起来了。然而传说虽然幼稚,其中总也包含着些思想和事实。现在科学发达了,历史不完备的地方,可以借别种科学来补足。如地球如何生成?生成之后,有何变化?可以借助于地文学和地质学。地球上什么时代有生物?又什么时代才有人类?有了人类之后,又是如何进化的?可以借助于古生物学和人类学。如此,历史的年代,就渐渐的延长了。根据着这种眼光来看古代的传说,我们就愈觉得有味。 历史年代 历史之有年代,犹地理之有经纬线也。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在何时。举一事而不知其时,即全不能知其事之关系矣。然历史年代,有难言者。今设地球之有人类,为五十万年,而列国史实,早者不越五千年,有确实年代者,又不及其半,是则事之有时可记者,不及二百分之一也。况于开化晚者,所记年代,尚不及此;又况蒙昧民族,有迄今不知纪年之法者邪?以历法推古年代,本最可信,然昔人从事于此者,其术多未甚精;古历法亦多疏舛;史籍记载,又有讹误;故其所推,卒不尽可据也。先史之世,无年可纪,史家乃以时代代纪年。年代愈古,则材料愈乏,而其所分时代愈长。看似粗略,然愈古则演进愈迟,变异亦愈少,据其器物,固亦可想见其大略也。(《先秦史》,开明书店 1941 年版,第 32、39 页) 进化的三时期 人是会使用工具的,研究人类学的人,就把他所用的工具,来分别他进化的时代。最初所使用的,大抵是天然的石块,虽然略加改造,离天然的形状,总还是很近的。这个唤做“始石器时代”。后来进步了,便会把天然的石块,改造成自己所要用的样子,唤做“旧石器时代”。再后,并能造的很精致了;这个唤做 “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所用的锤、刀、镞等物,看似粗劣,却帮助人类做成了许多东西;而且在对动物的斗争上,很是有利。用火,也是人类的最大发明。有了火,人就可以得光明,得温暖;也可以做防卫和攻击的手段。而其关系尤大的,则是易于将东西改造,譬如天然露出的金属,给人类取得的,就可以把他打成器具。就是和土混杂的,亦可借火的力量,把土烧掉了取出来。如此,就渐渐的先进于用铜,后进于用铁了。人类进化的步骤,大略如此。 全书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 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大视野、通识感,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学习历史顶好的入门书。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钱钟书、李敖、易中天、柏杨等大师学界推崇。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封面展示: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大视野、通识感,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学习历史顶好的入门书。 *钱钟书、李敖、易中天、柏杨等大师学界推崇。 *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的国史入门书!华人世界公认的权威国史巨著! 易中天推崇的“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代表作;通贯各时代,尽显中国历史大势和发展脉络;读懂中国历史看这一本就够了! *普通读者认识中国历史的国民性读本。 《白话中国史》在众多的通史作品中,以简洁透彻的现代语言,将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纲掣领地选择出来,解剖、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易懂,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是普通读者认识中国历史的国民性读本。 *开辟中国史写作的新纪元。 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潭其骧称吕思勉“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本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国内知名设计师操刀设计,装帧精美。 封面采用日本进口大地纸,印银工艺,手感良好。内文采用进口轻型纸张,护眼好读。 *附传世名画拉页,在书中饱览历史大好河山 附千里江山图拉页,近观传世名画,学习历史的同时饱览中华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