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精)/新编中国史
作者简介
张鹤泉,1950年生于山东淄博,祖籍河北安新,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吉林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献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将军制与都督制论稿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北朝封爵制度论稿》《汉明帝研究》等,译著有《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
内容简介
第二十四章? 北魏的分裂与衰亡 第三节 河阴之变与北魏的分裂 在各地反叛势力的打击下,北魏的统治摇摇欲坠。而在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斗争也十分尖锐。武泰元年( 528)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元诩,然后立孝明帝的堂侄元钊为帝。这时元钊只有三岁。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洛阳内部出现变乱,率军南下。 尔朱荣( 493—530)是秀容川人。秀容川发源于少阳山(今山西交城西),流经今神池、五寨、保德,然后注入汾水。这条河就叫朱家川,也称尔朱河,尔朱氏因其得名。尔朱氏为东胡一支,世代为酋帅。到尔朱荣父亲尔朱新兴时,其家族已经非常富有。北魏朝廷任尔朱新兴官至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川第一领民酋长。尔朱新兴死后,尔朱荣袭爵为直寝、游击将军。这时,北魏境内四方兵起,天下大乱。尔朱荣乘机召集义勇,散财结士,聚集力量。他先后奉北魏朝廷之命,平定了并州等地的叛乱,晋升为平北将军、北道都督。杜洛周和葛荣起义军在河北活动时,尔朱荣上表朝廷,要求平叛,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右卫将军,以及并、肆、汾、广、恒、云六州都督,前去镇压。武泰元年二月,杜洛周与葛荣火并,葛荣杀杜洛周。杜洛周部属高欢、段荣率众投靠尔朱荣,因而尔朱荣的力量更加强大。高欢劝尔朱荣乘天下大乱,夺取北魏政权。尔朱荣准备南下夺取洛阳,因此上书朝廷,要先进军相州,但遭到胡太后拒绝。他只好率军东进井陉,等待时机。 尔朱荣乘洛阳宫廷政变,与元天穆密谋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元子攸表示同意。因此尔朱荣抗表起兵,进军洛阳。尔朱荣占据洛阳后,在城中大肆杀戮。他把胡太后和幼主元钊押送至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沉于黄河。次日,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将洛阳百官引至行宫西北,命骑兵将他们包围。尔朱荣声称,天下大乱,孝明帝暴崩,都是朝廷官员暴虐,不能够匡救所致。然后,他纵兵屠杀百官。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等十三王及公卿以下三千余人全部被杀,史称“河阴之变 ”。洛阳城中的鲜卑贵族和在北魏朝廷任职的汉人大族几乎消灭殆尽。 尔朱荣擅政后,凭借精悍善战的契胡族骑兵,很快消灭了各地的反叛力量。虽然国内的反抗势力被消灭,但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了。永安三年( 530)九月,尔朱荣从晋阳入朝洛阳,孝庄帝元子攸乘尔朱荣入宫朝见之时,设伏兵杀死尔朱荣。尔朱荣从子尔朱兆等起兵为尔朱荣复仇,攻陷洛阳,杀孝庄帝,改立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 当时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分别占据并州、关中、徐州等地,并且尔朱彦伯、尔朱世隆兄弟在朝秉政。由于尔朱氏的专权,北魏国内形势极其混乱。在河北地区反抗被平定后,六镇兵民尚有二十万,被迁移到并州一带。这些反抗的六镇兵户,除了武川的一部分,由贺拔岳率领随尔朱天光西征关中,后来成为宇文泰的主要军事力量之外,大部分的兵户留在晋州,不时进行反叛。这时曾加入尔朱氏军事集团的高欢,正任晋州刺史。他向尔朱兆建议,对晋州的六镇兵民采取安抚的措施,不可尽杀。尔朱兆命高欢统领恒、燕、云三州的六镇兵民,高欢将他们组织成为军队。后因饥荒,高欢征得尔朱兆的同意,又使六镇兵民前往山东就食。这样高欢就掌握了三州六镇兵民,有了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 高欢( 496—547),鲜卑名为贺六浑,自称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因犯罪被发配到怀朔镇充兵户。高欢曾任怀朔镇函使,只是位传送公文的小军官。六镇兵民起义后,高欢加入起义队伍。后来他背叛葛荣,投降了尔朱荣。尔朱荣掌握洛阳朝政后,利用高欢与河北起义军的关系,派他去河北分化六镇兵民。后因镇压叛乱有功,高欢升为第三镇民酋长、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高欢又得到尔朱兆的重用。 建明二年( 531),高欢到达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地区。尽管河北的形势复杂,但他依靠冀州大族封隆之、高乾、高昂的支持,控制了信都,并安置三州六镇兵民。北魏政权为了安抚高欢,封他为渤海王,任命他为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高欢在牢牢控制了三州六镇的兵民后,进一步在河北发展势力,寻找机会反叛尔朱氏。不久,高欢派军诱杀殷州刺史尔朱羽生,开始与尔朱氏决裂。随后高欢拥立北魏宗室疏属元朗为皇帝,他自称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对高欢的自立,尔朱兆极为愤怒,亲自率军征伐高欢。高欢与尔朱氏在河北一带多次交战,反复争夺,逐渐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地位。普泰二年( 532)四月,高欢攻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元恭和元朗,另立广平王元怀之子平阳王元修为帝,这就是孝武帝。高欢自任大丞相,控制了北魏的实际大权。 太昌元年( 532)七月,高欢攻占晋阳,尔朱兆逃归北秀容。次年,高欢击杀尔朱兆,尔朱氏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高欢在晋阳修建丞相府和晋阳宫,将晋阳变为他霸业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他又将三州六镇兵民从河北迁回,居住在晋阳的周围,把六镇改置为朔、显、蔚三州,分别侨置于并州和汾州界内,从此三州六镇鲜卑改称为六州鲜卑,成为高欢的主要军事力量。 高欢消灭尔朱氏后,他自己居住在晋阳,遥控洛阳政权。孝武帝元修不愿意完全受制于高欢,所以不久就与高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孝武帝在洛阳杀死高欢的亲信高乾,迫使高乾弟高昂、高慎逃往晋阳避难,高欢与孝武帝的关系更加紧张。晋阳和洛阳的对立,在军事上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孝武帝元修试图依靠拥兵关陇的贺拔岳军事集团作为后援,所以任用贺拔岳的弟弟贺拔胜为荆州刺史,这样孝武帝就与贺拔岳军事集团联系得更加密切。不久,贺拔岳被杀,孝武帝又扶植关陇军事集团的宇文泰来对抗高欢。永熙三年( 534)五月,孝武帝元修下诏,征发河南各州军队,表面是准备征伐梁朝,实际是要袭击晋阳。高欢了解到孝武帝的真正意图,调集二十万大军分路南下。孝武帝无力与高欢对抗,只好放弃洛阳,匆匆忙忙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 高欢进入洛阳后,拥立清河王元怿孙元善见为皇帝,称为孝静帝。当时元善见才十一岁,实际权力为高欢所控制。高欢认为洛阳面临宇文泰的军事威胁,因此决定以邺为都城,并将孝静帝迁至邺。历史上将迁都至邺城的魏称为东魏。 孝武帝逃到长安后,宇文泰也试图控制他。孝武帝不甘心受制于宇文泰,与宇文泰的矛盾日益尖锐。是年冬天,宇文泰毒死孝武帝,拥立南阳王元愉子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 北魏自登国元年( 386)拓跋珪称帝起,至永熙三年( 534)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共历十二帝,立国一百四十八年。 ※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传统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国内史学中坚学者联合打造,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 ※史学大家为大众撰写的诚意力作,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