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修订本)

做最好的老师(修订本)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1.70
折扣购买: 做最好的老师(修订本)
ISBN: 9787503948626

作者简介

李镇西 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教师、班主任。 作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育,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的教育事迹震动了教育界。 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100多堂,出版了30部著作。他的书成为近十年来教育类的畅销书。很多学校、教育局把他的作品作为培训l教材,教师人手一册。其赛课、论文、著作曾获各种大奖,本人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内容简介

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 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 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 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 阅读。在“文革”时期长大的我,除了读过几本所谓的禁书,我的心灵完 全可以说是一片文化荒漠。我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的一个细节:我去图书 馆借书,管理员问我书名,我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借《家》,只是用手中的 笔指点着借书卡上的书名登记。因为我旁边站着许多同学,我怕他们笑我 :“哼!居然连巴金的《家》都没读过!”接下来的几年,是文学名著和 其他人文著作的“暴饮暴食”。再后来,进入了8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 代末,我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非常怀念80年 代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在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 ,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著作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能理解,或者 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都赞同,但这些著作不仅开拓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 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 !”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 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 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远比“语 文”更宽阔拘人文视野。 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 府瞰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 式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 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这些阅读和语文教学并非没有关联, 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更有深度。 这里,我把我阅读过的部分书籍杂志作个介绍,与同行交流。 古典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孙子》、《 韩非子》、《史记》、《古文观止》、《唐宋词鉴赏词典》、《唐诗鉴赏 词典》、《宋诗鉴赏词典》、《苏东坡诗文选》、《陆游诗词选》、《李 清照诗词选》、《刘禹锡诗文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红 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 志异》、《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文学类:《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 、《人间戏剧》、《爱之路》、《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莎士比亚戏 剧集》、《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复活》、《爱的教 育》、《斯巴达克斯》、《茨威格小说选》、《百年孤独》、《简·爱》 、《老舍作品选》、《冰心选集》、《朱自清散文全集》、《鲁迅全集》 、《巴金作品选》、《围城》、《写在人生边上》、《恋爱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春万岁》、《沉重的翅膀》、《张 洁作品集》、《平凡的世界》、《毕淑敏文集》、《我是你爸爸》、《风 过耳》、《京华闻见录》、《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 》、《人间鲁迅》等。 教育类:《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导论》、 《和教师的谈话》、《巴班斯基教育文选》、《西方教育家文论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情的教育》、《 关于人的思考》、《给儿子的信》、《巴甫雷什中学》、《陶行知全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语文卷》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名家评 介》、《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教育哲学》、《教育诗》、《马卡连 科教育文集》等。 人文类:《忏悔录》、《宽容》、《马克思主义原理》、《自我实现 的人》、《邓小平文选》、《顾准文集》、《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 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文化的冲突与抉择》、《 历史深处的忧虑》、《第三次浪潮》、《当代著名批评家随笔丛书》、《 我的精神家园》、《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民 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城市季风》、《中国的危机》、《尼采:在世 纪的转折点上》、《傅雷家书》、《相约星期二》、《六月雪》、《原上 草》、《荆棘路》等。 杂志类:《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读书》、《随笔》、 《世界知识》、《美育》、《新华文摘》、《文学自由谈》、《文汇月刊 》、《名作欣赏》、《教育研究》、《诗刊》、《人民文学》、《十月》 、《当代》、《收获》、《中华文学选刊》等。 我不过是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而已。每天晚上我都必须倚在床 头至少看几十分钟的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我外出开会、讲学或者旅游 ,我必须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我读书的地方。 我读书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思维火 花记录下来。于是,一篇又一篇的读书随笔发表出来了:《沐浴余秋雨》 、《惋惜王蒙——读(世纪之交的冲撞)》、《给中学生推荐(孟子)》 、《也在钱钟书边上写几句——读(写在钱钟书边上)》、《若为自由故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给思想以个性的天空——读(殉道者) 》、《用生命写诗——读(黑牢诗篇)》、《不能忘却的纪念——读(风 雨中的雕像)》等。 说到写作,这的确是我的一个爱好。比起我的口头表达,我自认为我 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要强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刚刚参加工作,我就 能像现在一样写出像样的文章;相反,那时我写了许多文字并投稿,却常 常被编辑部退回。其主要原因,是我写的东西大多没有思想也缺乏对生活 的真情实感——为写而写的文字当然不会有读者。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 汹涌的激情和飞扬的思想使我真正不能自已地拿起笔——记得在1985年那 个除夕,我在母亲家里写完《教育漫笔》最后一个字时,窗外响起了阵阵 迎接牛年的爆竹声,那时,我不知道我第一次写的这篇有关教育的文章算 不算“论文”(我甚至不好意思给同行说我在写“论文”),更不敢相信 《班主任》杂志居然能连载;但是,当时我心中实在是充满了一种丰收的 喜悦!现在,我已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 《教育导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四川教育》、《天 津教育》、《河南教育》、《华西都市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了200多 篇文章,出版了五本专著(其中有两本与人合著),总计发表了70万字的 作品。 在我的写作中,还有一类文章值得提及,这就是我和学生一起写的作 文。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倡写“下水作文”。其实,这个道理本来是不言 而喻的——古代的教书先生要学生写字,哪个先生不会给学生示范?在 1995年以前,我是断断续续跟学生一起写作文。1995年9月接了新生后,我 就给自己规定:每次学生写作文,自己也一定要写。我的许多散文随笔就 是这样写出来的,比如《李大爷》、《蓉城的冬天》、《绮霞园晨景》、 《竹林里的笑声》、《春天的素描》、《班级生活一页》、《一双无法回 避的眼睛》等。教师和学生一起作文,其意义不但是可以给学生作示范,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理解学生的写作甘苦。这样 ,我们的作文教学会多一些心心相印,而少一些隔靴搔痒。 P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