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就了城市

什么造就了城市
作者: 著 者:(美) 乔纳森·罗斯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什么造就了城市
ISBN: 9787569942552

作者简介

乔纳森?罗斯(JONATHAN F. P. ROSE),耶鲁大学心理学与哲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与区域规划硕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1989年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不动产开发公司,并长期担任白宫城市事务办公室顾问。著作《什么造就了城市》荣获2017年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

内容简介

引 言 答案是城市 我出生于1952 年,当时世界总人口为26 亿1。自那之后,世界人口增长了三倍。1952 年,全世界只有30%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2014 年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到21 世纪末,这一数字将增长为85%。所以,城市的品格特性将决定人类文明的气质。 1952 年,很多欧洲城市的条件甚至比不上如今的发展中国家。巴勒莫,欧洲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也是西西里区的首府,其战后重建因为贪污腐败的问题而搁浅。人们住不起房子,只能拖家带口地在城市周围的洞穴里安家,而黑手党却在城郊建起了高楼、公园、农场、桥梁和道路,甚至威胁当地官员,完全不考虑建筑和区域划分应有的规律,造成了“巴勒莫衰落”。 而在北边的德国,1200 万人中有800 万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他们没有稳定的居所和工作。西边的伦敦笼罩在含硫煤造成的致命“烟雾”之下,那是伦敦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造成1.2 万人死亡。而在东边的布拉格,鲁道夫·斯兰斯基(Rudolf Slánsky)正上演审判秀,犹太人受到折磨、处决,又遭到政府的驱赶,这更加深了苏维埃与西方世界的冷战隔阂。 当时盛行的观点是,经济增长是解决世界所面临的难题的关键。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刺激,战后欧洲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腾飞,人们成功战胜了饥饿,不计其数的难民得到了工作与家园,社会服务得到了资助,数百万人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美国则经历了更为瞩目的经济增长。制造业的工资水平飙到了大萧条时期的3 倍,中产阶级数量大幅增加,许多城市的人口也达到新的峰值。然而,只关注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安康。 20 世纪50 年代是大自然备受摧残的时期。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是以大量自然资源的掠夺性消费为动力的:凿山开矿、砍伐树木、竭泽而渔、断流筑堤、开采地下水—所有这一切都以迅猛的节奏进行。在此过程中,很少有人去想资源浪费的问题。盐化的地下水、污染的河流、流失的水土大大削弱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最终导致大自然越来越难以完成养育城市的任务。尽管世界上许多城市在20 世纪50 年代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缺乏远见,忽视了几千年来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 放眼观察当今的绝大部分城市,你会发现20 世纪50 年代规划和建造的建筑是最没有吸引力的。历史广场成了停车场,河流被填充为高速公路,低俗的“国际范”写字楼取代了原本独具匠心的建筑,郊区一栋栋庞大却无灵魂的庄园别墅拔地而起,工作、购物、文化和社区因此被割裂开来。 当然,到20 世纪中期,许多19 世纪的建筑群都需要翻新整修。柏林的威赫敏娜环区(Wilhelmina Ring),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寓群,大片大片的小公寓挤在一块,全都用煤炭取暖,而其中只有15% 的公寓设有卫生间和浴室。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85000 个家庭居住在异常拥挤、老鼠遍地的19 世纪建筑里,其中很多都要使用公共卫生间。纽约的下东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这些社区都需要重建。 ◎城市因何而生,又将往何处去?交通拥堵、雾霾污染、贫民窟乱象、阶级割裂等城市困境,是否存在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之道? ◎执业30余年的美国殿堂级建筑师乔纳森?罗斯,寻根溯源,细致梳理了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受巴赫平均律的启发,他提出了解决当前城市病、打造宜居城市的五个原则,并用丰富故事和案例讲述了人类是如何践行这些原则的。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的物种。建造什么样的城市,决定了我们将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