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作者: 梁衡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50
折扣购买: 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ISBN: 9787550253193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人选大、中、小学课本。

内容简介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 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 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 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 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 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 ,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 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 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 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 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 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 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 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 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 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 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 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 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 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 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 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 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卢纶也写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 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 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 ”、“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 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 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 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 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 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 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 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 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 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 ,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 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 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 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 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