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大学中庸译注评
ISBN: 9787205098346
毕宝魁,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唐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论语精评真解》、《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奸谋·奸行·奸祸》(该书在台湾出版时改名为《中国十八大奸臣》)、《东北古代文学概览》、《移祚兵枭-朱温》、《新注花间集》、《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官场倾陷》、《王维传》、《李商隐传》、《韩孟诗派研究》、《李清照》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其著作22本,美国哈佛大学东方学院燕京图书馆收藏其著作11本。
译注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翻译】 最大的学问和最高层次的道理,就在于彰明自己本有 的光明德性,彰明光明德性的目的就在于亲近爱护人民, 并在这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 有意义。 知道追求这种最高境界而后才能有恒定的心,有了恒 定的目标,心情才能够清静下来,清静下来后才能够安心 而无旁骛,安心后才能够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深入地思 考后才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末节,都有主要部 分和次要部分,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有开 始和结束,如果能够知道事物的本末和前后的次序,然后 尽心竭力去做,就接近于真理了。 【注释】 [1]大学:第一义当是太学,古代诸侯国所设立的最 高学府。第二义是与“小学”对应而言,即大的学问。古 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 知识。进人太学才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高级学 问。 [2]明明德:前面的“明”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 “使……明”,后面的“明德”是偏正词,即光明的德 行。明明德就是保持经常自我反省,保持自己心灵的纯 洁,而使自己天生的德行不被污染。 [3]亲民:亲近爱护人民百姓。很多书将其解释为 “新民”,尤其是朱熹对全文重新断句分章,并武断其就 应该是“新民”。然而,繁体字“亲”和“新”相差太 多,“见”和“斤”没有通假的可能性,就全文看,解释 为亲民逻辑更顺畅。 [4]至善:最完美的程度。 [5]知止:即有明确目标的意思。止:即至善的境 界,最完美、最高尚的境界。 [6]有定:即定力,指有一定的努力前行的方向。 [7]虑:指思考问题。 [8]得:心得和收获,指对于事物的理解有收获。 [9]本末:主干和末梢,指物体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 分,也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0]事有终始:指事情的过程,即起因、过程和结 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 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