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4.32
折扣购买: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ISBN: 9787559474247
\"[明]王阳明(1472—1529) 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学说。代表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等。王阳明穷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建树卓著,跻身“两个半圣人”。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等。\"
\" 【原文】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①,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注释】 ①“厌繁就约”,朱熹与刘子澄书中意。“涵养本原”,朱熹《答吕子约》书中语。《朱子晚年定论》,守仁所辑朱熹之书信集也。守仁谓“世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其中年未定之说”。唯此所论,乃晚年之定论,而次定论与守仁之说无悖也。 【译文】 来信写道:“听闻您对学生讲过,朱熹先生‘即物穷理’的说法也是玩物丧志。又取‘厌繁就约’‘涵养本原’的几封信,来给学生看,并认为是他晚年的定论,这恐怕并不正确。” 朱熹先生所谓的“格物”,就是在事物中穷究天理。即物穷理就是在万事万物上探究所谓的定理。这是用我的心到万事万物中去求理,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了。到万事万物中求理,就如同到亲人身上去求孝的道理一样。到亲人身上去求孝的道理,那么这个孝道本身,到底是在我的心中,还是在亲人的身上呢?假如是在亲人的身上,那么他们去世之后,我心中难道就没有孝的道理存在了吗?看到孩童落井,一定会有恻隐的理,这种恻隐之理究竟是在孩童身上,还是在我心中的良知上呢?或许不可以跟着他跳入井中,或许可以伸手援救他,这些都是所谓的理。这理究竟是在孩童身上,还是在我心中的良知上呢?由此可知,万事万物的理没有不如此的。这就可以明白将心与理一分为二的错误所在了。将心与理一分为二,是告子义外的主张,孟子深刻反对过的。“专务外物,忽视内修,虽知识广博,却难得要领”,你既然已经明白了,又为什么这样说?我说“即物穷理”是玩物丧志,难道不对吗?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将我心中的良知在万事万物之中实现。我心中的良知,也就是所说的“天理”。将我心中的良知、天理在万事万物当中实现,那么万事万物都可以得到理了。实现我心中的良知,就是致知。万事万物都得到理,就是格物。这是将心与理合而为一。将心与理合而为一,那么凡是我之前讲的内容,还有朱熹先生晚年的学说,都可以不言而喻了。 【原文】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①。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 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注释】 ①操觚染翰,意为写作。觚,竹简;翰,笔。——编者注 【译文】 来信写道:“人的心体,原本没有不明的,但由于被气量物欲蒙蔽,很少有不晦暗的。如果不通过学、问、思、辨来明识天下之理,那么善恶的起因,真假的辨别,就无法做到了,就会任意妄为,这种危害无法用语言表达。” 这段话大体上似是而非,是沿袭了旧说的弊端,不能不加以辨识。学、问、思、辨、行,都是学习的方法,没有学而不去践行的。比如说学习孝道,就一定要服侍奉养,亲自躬行孝道,然后才是学。哪有只凭空听言,就可以称之为学孝的呢?学习射箭,就一定要张弓搭箭,满弦中靶。学习写字,就一定要铺纸握笔,排简执毫。天下所有的学,没有不去践行就能算是学的。从求学开始,就已经是在践行了。笃,就是敦实笃厚的意思。已经践行,就是要敦实笃厚地践行,就是持之以恒地下功夫的意思。学习不可能没有疑问,因此就有问题问也就是学,就是践行。问题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因此就有思考。思也就是学,就是践行。思考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因此就有辨别。辨也就是学,就是践行能够明辨,能够慎思,能够审问,能够做到学,仍然在持之以恒地下功夫,这就叫作笃行。不是说在对学问思辨之后才开始践行。因此就能够成就事情而言,称为学。就能够解答疑惑而言,称为问。就能够通晓言论而言,称为思。就能够精微考察而言,称为辨。就能够踏实做事而言,称为行。分析这些功用,有五个方面。合起来看,却只有一件。这就是我的心理合一的本体、知行并进的功夫的观点,与后世之说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处。 现在你把学、问、思、辨分开来,想穷尽天下的理,而没有说到笃行。这是只把学问思辨当作知,而穷理就没有行了。天下怎么能有不践行而学习的人呢?怎么能有不践行就可以称之为穷理的呢?程颢先生说:“只要穷理就是尽本性达到天命。”因此一定要仁爱到了极点,然后才称之为能穷尽仁的天理。义气到了极点,然后才称之为能穷尽义的天理。仁爱到了极点,就是穷尽了仁的本性。义气到了极点,就是穷尽了义的本性。学已经到了穷尽天理的地步,却还没有实际践行,天下有这样的事吗?因此知道了不去践行不能为学,知道了不去践行就不能穷尽天理了。知道了不去践行不能穷尽天理,就知道了知行的合一并进,不能分成两件事了。 万事万物中的天理,不在我心之外。而一定要说穷尽天下之理,是认为我心中良知还不足够,一定要向外寻求万物的道理,来弥补增益。这仍然是把心和理分析成两件事了。学问思辨笃行的功夫,虽然资质困勉的人需要花费他人百倍的功夫,但扩充到了极致,到了尽本性知天理的地步,也不过是实现我心中的良知而已。良知之外的,难道还要再添加分毫吗?如今一定要说穷尽天下之理,却不知道反过来向内心寻求,那么凡是所谓的善恶机关,真假辨别,舍弃了我心中的良知,又怎么能体会省察呢?你所说的被气拘物蔽,正是因为如此。如今想要去除这些掩蔽,不知道在这里用功,却想要向外寻求。这就像是眼看不清楚,不去服药调理来治疗他的双眼,而徒然盲目地向身外寻求光明光明怎么能从外界寻得呢?放纵随意行事的危害,也是因为不能用此心中的良知来精微考察天理而已。这正是毫厘千里的谬误,不能不辨明。希望你不要认为我说得太过苛刻了。\" \" ★王阳明心学结晶,国学必读经典:内容全面丰富,集中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堪称王阳明心学入门读物! ★大师解读大师,权威经典: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注释翻译,严谨准确,流畅好读,深入浅出! ★参考版本权威,质量可靠:以明代隆庆六年(1572)的《传习录》初刻版为母本,参考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叶圣陶点校《传习录》初版、1980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叶圣陶点校《传习录》再版,精心编校整理,纠正流行版本讹误100余处。 ★众多历史名人、国学大师高度称赞: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钱穆、余秋雨等极度推崇! ★特别收录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嫡传弟子邹守益所编《王阳明先生图谱》,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带你领略王阳明先生的绝世风采! ★特别收录王阳明亲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带你了解王阳明与朱熹的思想异同! ★随书附赠王阳明画像书签、书法拉页《良知诗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