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地拾珍 再现甬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黑老虎”里说城墙 明洪武五年(1372)宁 波城砖拓片 拓片以墨拓为主,价值 普遍较高,因此赝品充斥其 间,鉴定难度较大,收藏者 极易被造假者欺骗,故其俗 称“黑老虎”。这张拓片所拓 砖铭文为“明州卫洪武五年 造”,拓自明洪武年间的宁 波城砖。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为 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国内 除极个别城市外,都曾建有 城墙。宁波三江口一带最早 出现的防御性质的城墙,可 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东晋 时城西所筑的筱墙,然而据 记载,筱墙仅仅是一段竹筋 泥墙。宁波城真正意义上的 城墙筑于唐代,在此之前的 唐长庆元年(821),韩察 从小溪迁明州至今天的三江 口一带,筑起了一座城池, 城周围420丈(约合1400米 ),城内为明州署。该城因 与后建之城相比范围小得多 ,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子 城”,而把后建城墙称为“罗 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在1973年对和义路渔浦 门段城墙、1993年对东门 口罗城遗址、1995年对宋 代及元代市舶务城墙(来安 门附近朱市舶务城门)的考 古均证实了唐代宁波始建罗 城的记载,并发现北宋及南 宋时期明州(宁波)城共先 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筑的 遗迹。 元代,朝廷诏毁天下城 池,元代至正《四明续志》 记载:“郡城之废,垂六十 余载,民居侵蚀,夷为垣途 。”可见,明州(庆元)的 子城和罗城也都未能幸免。 元至正八年(1348),都 元帅纳麟哈刺为防备方国珍 复筑罗城。这一记载在东门 口罗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已得 到证实。 明代,朱元璋在休宁人 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 称王”的建议下,在全国兴 起建城的热潮,宁波也不例 外。史书记载:“明洪武六 年指挥冯林更新之,崇(祯 )三之一浚东南及西三面之 濠,十四年指挥李芳又增葺 之。嘉靖三十五年守张正和 重建壅门敌楼大加缮修。” 可见,明州(宁波)城墙在 明代至少经历过三次大规模 的增高及修葺。 清代是宁波历史上对城 墙维修最频繁的一个朝代。 清代最早一次对宁波城墙的 维修始于顺治朝,“顺治十 五年提督田雄重修雉堞”。 此次属于小范围的维修,仅 修复了一些在反清复明战斗 中损坏的雉堞。之后康熙朝 加紧了城市防御系统构建, “康熙十三年提督李显祖复 广拓之。又于沿城外濠筑备 城。二十四年、三十一年续 加增葺”。备城只是城池之 外相隔一定距离筑起的城外 防线,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主 体城墙的防御能力,通常没 有主城墙高,也没有主城墙 建筑规整。此后,“雍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凡六次修缮屡有增拓” ,“顺治至道光城凡八修”。 由此可见,宁波城墙在清代 累计至少有过十次不同规模 的修缮。 清末,随着冷兵器时代 的终止,城墙的功用也变得 越来越不明显。求变思变的 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城墙成 了守旧和封建的代名词,而 且它的存在也制约着城市的 发展。1916年,孙中山在 宁波视察时指出,要拆除城 墙,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 之1912年上海率先拆除城 墙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 宁波也加入了拆城的行列。 1924年东渡门率先被拆除 ,1927年开始大规模拆城 ,至1929年,除破旧的庆 云楼和子城南城门外,雄立 于三江口千年的宁波城墙被 拆除。1958年8月,庆云楼 被猛烈的台风刮塌拆除,除 原子城的南城门(鼓楼)尚 存外,宁波内外两座城已先 后被拆除。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