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作者评传

二十六史作者评传
作者: 门岿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二十六史作者评传
ISBN: 7503930195

作者简介

门岿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已出版:《中国俗文学史》、《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主编)、《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主编)。

内容简介

二 班固写《汉书》首创断代史 1.奉诏修史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郡安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生于东汉建武 帝建武八年(32),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 家。 班固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班况,在东汉成帝时担任骑校尉的职 务;祖父班稚,在哀帝时担任西河(治所在平定,今山西省东部)属国都尉, 后晋升为广平(治所在今河北省鸡泽县东南)相;平帝时,王莽篡权,班稚畏 惧,归还相印,补官为延陵园郎。班固的父亲班彪及堂伯父班嗣均为西汉末 年著名的学者,致使当时的扬雄、王充等人亲登其门受学。班彪“性沈重好 古”,对孔子的学说极为崇拜,并终身以为行动的指南,是一位正统的儒家 学者。他在西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下,衷心拥护汉室,曾著有《王命论》 ,宣扬封建集权大一统的思想。25年,汉更始皇帝被杀,京城长安一带大乱 ,于是班彪便携家避难于河西(今甘肃黄河以西),投靠河西大将军窦融,并 且为其“画策事汉”。窦融所上的章奏,都出自班彪之手,为此得到汉光武 的召见,拜徐(治所今属山东)令,因为生病免官。以后又担任望都(今属河 北)长,并于五十二岁时病死在任上。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流传之后,许多学者如刘向父子、扬雄、史岑等 ,由于《史记》的记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遂缀集时事来续补它。然而班 彪生前对这些续补之作都不满意,认为“不足以踵继其书”,于是他就“继 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班彪的正统儒家思想和他续补《 史记》的六十五篇后传,都对班固的思想及其《汉书》的写作产生了巨大影 响。 班固九岁时便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京师洛阳的太学,所学无常 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为此颇受当时儒 学家们的称赞。班固二十三岁时,他的父亲班彪病故,班固于是还归乡里。 感于他父亲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 ,班固进入东平王苍的幕府,同时私下里开始在班彪撰写后传的基础上撰写 《汉书》。永平五年有人上书给汉明帝,控告班固私自改著国史,在那个时 代,私修国史就有毁谤朝政之嫌,就要被判罪。于是班固被捕入京兆狱。他 的弟弟班超担心哥哥被囚禁狱中,无法自明。为替哥哥辩明冤屈,历尽艰辛 ,亲自赶赴京城(今河南洛阳),向汉明帝陈述了班固的写作意图,说明哥哥 班固修《汉书》目的是颂扬汉德,并无毁谤朝廷的意思,别人的诬告,是毫 无根据的。恰在这时,被搜去的《汉书》未完稿也被送到京城。汉明帝看到 班固的《汉书》对当时的朝政并无微词,对班固的修史才华非常赏识,于是 汉明帝下令释放了班固,并把班固召到京城,任命他担任兰台令史,以后又 担任郎官,任职典校秘书。明帝还让班固继续完成《汉书》的写作任务。从 那时起班固便奉诏在兰台撰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 汉书》的写作,前后共经历二十余年。尚未完成的部分章表,是由班固的妹 妹班昭和马续补写完成的。 班固自从担任郎官以后,拜见皇帝的机会很多。当时京城洛阳正在“修 葺宫室,溶缮城隍”,而关中父老则希望把都城建在长安。班固对此持不同 意见,于是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到了汉章帝的时候,由于章 帝(肃宗)雅好文章,班固更受宠信,“数人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 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宏甚渥”。 章帝建初三年(78),班固升官为玄武司马。建初四年十一月,讨论五经异同 的白马观会议召开,由章帝亲自主持会议,班固以史官兼记录员的职务,参 与了这件大事,事后写成《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白虎观会议 是我国经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进一步发展了两汉董仲舒以来今文经 学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哲学思想,把两汉末年兴起的纬书、谶记抬高到和经 书有同等的神圣地位,致使儒家经典更进一步地宗教神学化,以利于加强封 建制度的统治。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