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品味饮食文化

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品味饮食文化
作者: 辛灵美 著
出版社: 安徽美术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47.30
折扣购买: 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品味饮食文化
ISBN: 9787574501966

作者简介

辛灵美,副教授,山东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旅游等方向。对地方特色饮食习俗研究颇深,著有作品《聊城饮食文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饮食溯源,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农耕文明中孕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礼仪、哲学、伦理、养生,以及地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下,别具地域风味和审美风尚。 寻根溯源,求索求新。中华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系。 从钻木取火到烹谷为粥 原始社会,先民摘野果为生,在山林中与野兽搏斗,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中华饮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正萌生,要从先民真正学会使用火开始说起。 探寻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先民得以食熟食,用火直接烤食物或用石臼盛水并煮烫食物。 《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通志·三皇纪》中记载,神农氏“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蓺五谷”。之后,“耕而陶”,人们开始制作和使用炊具以及盛五谷的其他器具。再后来,黄帝发明釜甑,教会先民烹谷为粥。 从钻木取火、耕种五谷、制作陶饮食器具,到作灶烹粥,这些成功的饮食实践和探索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人们的食物来源、饮食器具、调味品、烹饪方法等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中国传统礼仪、哲学、养生以及民俗风情等影响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元化、内容丰富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自古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农作物、水产海鲜、山珍野味等本土食材,还引入了许多外来食材。如西汉时期引入了黄瓜;东汉时期人们有机会吃到石榴;到了明代,辣椒、菠萝、西红柿等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类的丰富,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更广泛的食材基础。 中华饮食文化既包括食源文化,又包括饮食器具文化。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不仅体现在对食材的加工方面,还体现在对饮食器具的设计和使用方面。中华饮食器具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彰显了先民们的饮食实践和饮食智慧。 中华饮食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饮食礼仪、饮食养生等方面。饮食过程中,宴席分等级,座次分等级,敬酒亦十分讲究。同时,食物的选材、烹饪讲究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季节的变化;烹饪中重视调味、食材搭配,注重食物的养生效果等。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中也渗透着古人的审美思想。如处理食材过程中的刀工,对食物成品的色、形的追求,对菜品或小吃的命名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饮食审美与创造智慧。 综上,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子百家,饮食之道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此时的哲学、教育、礼仪等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传统饮食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引申出不少饮食之道。这里重点阐述儒家和道家的饮食之道。 儒家饮食之道 以食为天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对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孔子主张饮食简朴,讲究饮食卫生,如“臭恶不食”“不时不食”“食不厌精”等,为早期饮食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礼记·礼运》中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中则说:“食色,性也。”《荀子》中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儒家认为,饮食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基本欲望,对温饱的需求是人的生理本能,对食物的喜好是人的本能反应。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朱子语类》),简单来理解就是“饮食即天理”,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广泛流传。这一思想表面讲饮食,实际讲治世。古代国君都很重视农耕发展,因为只有解决好百姓吃饭的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由此可见饮食之于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饮食之于天下安定的重要性。 推崇食礼 《礼记·礼运》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文化与饮食文化密不可分。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将礼融于饮食,并提出了自己关于饮食之礼的一系列观点。 关于祭祀饮食,孔子认为:“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这是说,在饮食过程中,哪怕是粗茶淡饭,也应在吃饭前先祭祖,以示对祖先的恭敬。在祭祀期间,“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也就是要改变日常饮酒、吃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更换居住场所。 在君臣共处的饮食中,《论语》云:“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大意是说,国君赏赐食物,臣子应先恭敬地摆正座位而后享用;国君赏赐生肉,臣子应先将其煮熟祭祖而后享用;国君赏赐活物,臣子应细心饲养;与国君共同进食,在国君祭祀时,臣子先替国君尝饭菜。这些是孔子的君臣之礼在饮食方面的集中体现。 在日常饮食中,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饮食之礼流传至今。《论语》中还提到“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同乡饮酒,离席时一定是老者(长者)在先,自己在后。 孔子关于饮食之礼的各种观点是其所推崇的周礼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敬祖、尊君、敬老,既是饮食之礼,更是等级制度和观念在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一次回味无穷的中华美食文化之旅。 ☆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溯源中华饮食,梳理中华饮食文化脉络。 ☆详解八大经典菜系、烹饪技法等,让你轻松读懂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 ☆细品中华名宴,融入美食的文学作品,感悟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 ☆图文并茂,版块多样,读来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展开这幅中华饮食文化长卷,定会让你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