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发展历程(1953-2023)

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发展历程(1953-2023)
作者: 王运赣,李志刚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90.72
折扣购买: 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发展历程(1953-2023)
ISBN: 9787577209357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曾主持锻压设备的计算机数控、板材折弯柔性加工单元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致力于快速成形及快速模具的研究,近年来着重研究微滴喷射技术在电子工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特别在喷墨打印技术应用于印刷电路板制作、生物组织工程支架和义齿的制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发了多种国内首创的三维打印机。

内容简介

教研室与实验室的创建我校金属压力加工教研室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组建,负责人为肖景容和黄树槐。 肖景容1951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任湖南大学机械系助教。1953年院校调整时来到当时刚组建的华中工学院工作。1953年至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锻压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后,任华中工学院讲师、锻压教研室主任,1978年由讲师晋升为教授。 黄树槐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3年院校调整时来到当时刚组建的华中工学院工作。1955年12月至1956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1956年9月至1958年2月在清华大学进修。1964年8月至1984年8月历任华中工学院锻压教研室副主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1978年5月由讲师晋升为教授。1984年8月至1984年12月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1984年12月至1993年1月先后任华中工学院院长、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肖景容教授(右)和黄树槐教授(左)黄树槐教授与华中工学院老院长朱九思一起讨论工作20世纪50年代加入教研室的老师有:张德修、刘颖祯、周士能、何永标、罗兴邦、黄遵循、杨鸿勋、朱人杰、徐龙啸。其中,张德修1953年在广西大学毕业后,加入教研室。刘颖祯1956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加入教研室。周士能、何永标和罗兴邦195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加入教研室。黄遵循1957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加入教研室。朱人杰和徐龙啸1958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加入教研室。杨鸿勋1952年武汉大学毕业后留学苏联,回国后加入教研室。 20世纪60年代初期加入教研室的老师有:肖祥芷、王运赣、周耀尊、马胜辉、毛建民、肖振球、骆际焕和李尚健,这些老师在我校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此期间加入教研室的还有郭芷荣,他原在我校铸造教研室任教,1955年在哈工大铸造专业研究生班毕业,此后留学苏联,获得锻压专业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教研室任教。 1960年9月锻压教研室成员合影 左起第一排:肖祥芷、朱人杰、刘颖祯、张德修、肖景容、黄遵循、杨鸿勋 左起第二排:周耀尊、孙满仓、周士能、罗兴邦、何永标、黄树槐、李金丰、王运赣部分老教师合影 左起:郭芷荣、何永标、肖景容、黄遵循、周士能部分教职员工合影(一) 右起第一排:郭芷荣、黄树槐、骆际焕、李尚健、刘协舫、马胜辉、周士能 左起第二排第二人:刘先菊、戴望保、王运赣、李金丰、陈明信、姚森林、肖祥芷教研室和实验室位于原机械厂(现校史馆)对面,紧邻铸造实验室,面积1200 m2,由肖景容老师设计,主要工作人员有: (1)实验室教学人员(教辅人员):李金丰(实验室主任)、孟庆喜、孙满仓、阮绍骏、黄先诚、梁书云、黄重九、李亚农、余晓武、刘斌波、邹春安、黄伟京等。 (2)技术工人:陶毓斌(总管,尊称陶八级)、姚森林、邱恕银、陈明信、李玉洁、廖菊英、戴望保、陈茂权、胡秋芳、郝麦海、李全珍、戚友珍、刘翠娥、袁翠仙、蒋茂善等。 锻压教研室平面布置图及外景部分教职工合影(二) 右起第一排:郭芷荣、邱恕银、陈明信、骆际焕 右起第二排:黄树槐、马胜辉、孟庆喜、李尚健、李金丰、王运赣 右起第三排:姚森林、肖祥芷、肖景容、周士能、夏巨谌、戴望保、孙满仓、刘先菊锻压专业首届部分毕业生合影 右起第一排:余有训(1)、金先级(2)、杨福真(6) 右起第二排:朱永钦(1)、彭秉忠(2)、周婉如(3)、金铜青(4)、徐宗耀(5)、 马胜辉(9) 右起第三排:唐绍勇(1)、周耀尊(4)、朱赓硕(8)第二届锻压专业毕业生合影 左起第二排:肖祥芷(7),第三排右起:王运赣(2)62级学生摄于天安门广场(1966年9月) 左起第一排:王运赣、李金丰、孙友松、彭果立、李芳申、汤复兴、肖振球 左起第二排:段奇仙、徐鹏程、薛界成、孙一平、莫飞黄、邹长川、朱新榕实验室工作人员合影(1987) 左起第一排:姚森林、阮绍骏、邱文婷、胡秋芳、蒋茂善、袁翠仙、陈明信 左起第二排:梁书云、黄重九、刘力、莫健华、刘斌波、邹春安、黄伟京、 陈茂权、郝麦海实验室南侧安置实验设备与机加工设备,占地面积800 m2,西侧6个房间为仪器室、工具室、会议室和课题组工作室。主要实验和加工设备有:160吨曲柄压力机、100吨试验液压机和100公斤双动有轨全液压操作机、60吨万能材料试验机、300吨摩擦压力机、30吨冲床、50吨冲床、630吨液压螺旋压力机、电火加工机床、线切割加工机床、车床3台、万能铣床、磨床、摇臂钻等。主要测试仪器有:8线示波器、应变仪等,20世纪80年代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又添置了一批先进测试仪器和设备,例如计算机控制仪器、计算机、平板绘图仪等。 黄树槐教授向来访者介绍高水基摩擦学实验研究(1986)李金丰在实验室操作压力机研究生在实验室操作材料试验机 160吨曲柄压力机螺旋压力机 100吨试验液压机和100公斤双动有轨全液压操作机 63吨电动螺旋压力机样机左起:黄树槐、郭芷荣、蒋希贤张宜生老师操作测试仪器 摩擦磨损试验研究陶毓斌师傅(左3)审查李尚健(左2)的设计 姚森林师傅设计实验装置第三章〓教职员工队伍发展壮大第三章教职员工队伍发展壮大一、教职员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教研室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加入教研室教师队伍,其中有:蒋希贤、彭柯、田亚梅、刘协舫、陈海源、夏巨谌、刘先菊、黄早文、冯炳尧、赵松林、金涤尘、陈国清、胡国安、张宜生、杨德良、莫健华、吕言、江复生、陈衬煌、王紫薇、段春玲、李赞、李德群、严泰、李志刚、卢怀亮、李从心、陈志明、王尧、王建坤、俞彦勤、刘力、李亚农、黄伟京、董湘怀、肖跃加、李季、马黎、陈宝萍、李建军、张祥林、熊晓红、尹自荣、余晓武、王建业、陈柏金、王耕耘、王义林、罗云华、韩明、周钢、叶春生、王华昌、郑志镇、梁培志、温建勇、周华民、史玉升、郑莹、王从军、刘洁、张李超、魏青松、蔡道生、张海鸥、王桂兰、柳玉起、王新云、吴彤、杜亭、章志兵、李中伟、张云、黄志高、黄亮、李阳、金俊松、闫春泽、宋波、邓磊、文世峰、吴甲民、王云明、龚攀、苏彬、钟凯、温东旭、周何乐子、张茂、唐学峰、蔡超等。 锻压教研室全体人员合影(1987年,秋)教师合影(一) 左起:金涤尘、蒋希贤、何永标、黄树槐、王运赣、陈国清教师合影(二)左起第一排:陈海源、王运赣、刘协舫左起第二排:夏巨谌、戴望保、李金丰教师合影(三)左起:张宜生、冯炳尧、陈国清、李爱珍 教师合影(四)左起第一排:吕言、冯炳尧、陈衬煌左起第二排:杨德良、骆际焕、赵松林教师合影(五)左起:李赞、冯炳尧、夏巨谌、张爱庆 教师合影(六)左起第一排:胡国安、夏巨谌在630吨液压螺旋压力机前合影(1984)左起:吕言、莫健华、卢怀亮 教师合影(七) 左起:肖祥芷(1)、夏巨谌(2)、郭芷荣(3)、肖景容(5)、 李志刚(6)、彭柯(7)、江复生(8)教师合影(八) 左起:陈衬煌、李赞、张宜生教师合影(九)熊晓红(左1)、田亚梅(右2)教师合影(十)田亚梅(右1)、尹自荣(右3)、陈宝萍(右4) 教师合影(十一) 右起:李志刚(3)、王峣(4)、黄树槐(5)、黄早文(6)教师合影(十二)右起第一排:段春玲(1)、田亚梅(2)右起第二排:骆际焕(1)、阮绍骏(2)、张宜生(4)系党总支书记李代仁在一重水压机车间看望研发人员右起第一排:李代仁(3)、骆际焕(5)右起第二排:陈衬煌(1)、王紫薇(2)教师合影(十三)(1984)左起:陈国清(1)、莫健华(2)、胡国安(4)教师合影(十四)(1986)左起:王建业、张宜生、莫健华、张祥林 董湘怀(右)、郑莹(左)访问香港理工大学 余晓武(左)、李阳(右)在实验室 史玉升(左1)、周华民(左2)、王新云(左3) 陪同李元元校长(右1)考察实验室二、20世纪80年代派遣教师赴国外学习 20世纪80年代之后,锻压教研室十分重视向国外著名大学学习,先后派遣:金涤尘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学习,王运赣和李志刚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学习,李德群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学习,李从心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严泰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学习,吕言和莫健华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 金涤尘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王运赣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系主任S.A.Tobias教授 李志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李德群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李从心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严泰在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积极支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图片、数据和信息,是一本严谨科学、信息量大的系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