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切告别
作者简介
\\\\\\\"罗伯特·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1895—1985 英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伦敦,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后毕业于牛津大学。1961—1966年,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1985年11月,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公开陈列的石板上,位列被公开纪念的16名伟大的诗人之一。石块上的铭文是他在大战中相识的诗人朋友威尔弗雷德·欧文所写:“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遗憾。诗即在遗憾之中显现。”在这16名诗人中,格雷夫斯是当时唯一在世的诗人。 一生著作甚丰,其中的《希腊神话:完整定本》、历史小说《我,克劳狄乌斯》、文学批评著作《白色女神》均成为后世公认的经典之作。 他书写个人经历的非虚构作品《向一切告别》,1929年首次出版即成经典,逾90年来长销不衰。2018年,美国“人人文库”为该作特别推出一战终战百年精装纪念版。 译者 | 陈超 青年翻译家。中国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现定居于加拿大,从事翻译工作已逾十年。主要译著有:《乔治·奥威尔作品全集》《我们》《美丽新世界》《帝国之秋》《在路上》《海洋之星》《影子游戏》等。\\\\\\\"
内容简介
\\\\\\\"选段1 在贝蒂讷,我见到了列兵查洛纳的鬼魂,他原本和我一起在兰卡斯特待过,在雷克瑟姆我们又一起被分配到F连。和一批被征募的士兵加入第一营时,他和我握手,说:“长官,我们会在法国重逢。”六月,他路过我们C连的驻地,我们正在享用一顿特别的晚宴,庆祝从昆希平安返回——吃的是新挖的土豆、鱼、绿豌豆、莴苣、羊排、奶油草莓,还有三瓶波玛红酒。列兵查洛纳从窗口朝里张望,行了个军礼,然后继续赶路。我不会认错人,也不会认错他军帽上的徽章;但当时,在贝蒂讷方圆几千米内绝无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团的营队驻扎。我一跃而起,朝窗外张望,却只看到人行道上一个仍在冒烟的烟蒂。五月时,查洛纳就已在费斯蒂贝尔殒命。 选段2 我对劳伦斯的战时活动一无所知,但我哥哥菲利普在一九一五年曾与他在开罗的情报部门共事,一同刺探土耳其军队的作战番号。我没有问起他关于阿拉伯起义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他不喜欢这个话题——洛威尔·托马斯正在美国进行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为主题的演讲——一部分原因是我和他之间约定好不提战争这个话题:我们都吃过战争的苦头,正享受着在牛津大学的悠闲时光。因此,虽然《智慧七柱》那写得又长又密的大页书写纸总是整整齐齐地码成一摞,摆在他的客厅桌子上,但我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有时候他会提起战前他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工作,但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是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他希望见见各位诗人。通过我,他认识了西格夫里德、埃德蒙·布伦登、梅斯菲尔德等人,后来还认识了托马斯·哈代。他坦诚地表明,他钦慕诗人。他觉得诗人身上有某种秘密,或许他能将其掌握,并从中受益。查尔斯·道蒂是他的偶像,他通过他视为亚父的阿斯莫林博物馆馆长霍加斯的关系与道蒂结识。在劳伦斯眼中,诗人的秘密在于文字方面的造诣,而非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我学识尚浅,无法批驳这个观点;几年后,我学识见长,却发现劳伦斯是很难被说服的。对他来说,绘画、雕塑、音乐和诗歌是相类似的活动,区别只在于使用的媒介不同。劳伦斯对我说:“当我问道蒂他为什么要去阿拉伯游历时,他回答说他去那里是为了挽救自斯宾塞时代起便已陷入泥沼的英语。”道蒂的这番话似乎令劳伦斯印象深刻,我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智慧七柱》那热烈昂扬的文风。 选段3 战争结束后,乔治·马洛里比以往更加热爱高山。五年后,他死在珠穆朗玛峰上。没人知道他和欧文是否完成了登顶前的最后五百米,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折返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任何曾与乔治一同登过山的人,都相信他一定到达过顶峰,还像以往一样大肆庆祝,没给自己留下充裕的体力下山。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的死讯,里面没写到还是温彻斯特公学的优等生时,他登山是为了锻炼自己虚弱的心脏。他对我说过,温彻斯特公学的生活令他十分苦恼,他一度逃离过那里:除了几本心爱的数学书,他什么也没带。让乔治成名的另一个成就,是他撰写了关于詹姆斯·鲍斯韦尔的第一部现代传记。 他在查特豪斯公学虚度光阴,至少在我读书时是如此。男生们不尊敬他,因为他不是严厉的老师,他对板球或足球也不感兴趣。他尝试以友好的姿态对待班上的学生,这令他们感到困惑和不满,因为按照学校传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遮遮掩掩的战争状态。我们认为欺骗老师或对老师撒谎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不过,对同学这么做则是道德败坏的举动。乔治还得罪了其他舍监老师,因为他拒绝接受这种战争状态。一有机会,他会努力试着和男生们交朋友。有一回,两位与他素有龃龉的舍监老师碰巧在短时间内相继死去,他对我开玩笑说:“瞧,罗伯特,我的仇敌,从我面前逃跑!”我总是直呼他的教名,他在学校里的另外三四个朋友也这么叫他。大部分男生和其他所有老师都无法接受不讲师道尊严的他。最终,他尴尬的处境影响了他的脾气;但他总是能找到四五个和他一样失意潦倒的男生,彼此友好相待,让日子相对好过一些。在最后出发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之前,他决定辞职,接受在剑桥工人教育协会的职务,他厌倦了教绅士如何成为绅士。 选段4 这个故事余下的部分,从一九二六年至今,极富戏剧性,却不能公之于众。我的健康和财政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婚姻却逐渐失去活力。舞台上出现了新的角色。我和南希对彼此都说出了一些不可原谅的话。一九二九年五月六日,我们分开了。当然,她坚持要让孩子跟她。于是,我就此去国,打定心意永不再认英国为吾乡——这就是我给本书定名《向一切告别》的来由。\\\\\\\"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 11次以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 博尔赫斯说“他是本世纪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 ? 辛波斯卡说“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 阿加莎·克里斯蒂将《零点》全书献给他 ? 罗伯特·格雷夫斯 经典非虚构作品 ? 通过个人回忆,阐释历史的真谛 ? 《卫报》“各时代最伟大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 《新闻周刊》“100本最好的书” ? 兰登书屋现代文库“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 ? 耶鲁大学人文公开课“欧洲文明”推荐书目 ? 剑桥大学《现代主义简明读本》推荐书目 ? 哥伦比亚大学写作专业非虚构课程必读书目 ? 中文版国内读者期待多年,终于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