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9分裂与互动)
作者: 编者:杨照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9分裂与互动)
ISBN: 9787521726732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第三讲 从北宋到南宋 02连续几个不愿当皇帝的皇帝 继宋仁宗之后即位的是宋英宗,他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而是濮王所生,本名叫赵宗实,后来改名为赵曙。仁宗和曹皇后婚后未有小孩,先将濮王的儿子抱入宫中养了四年,等到曹皇后生了儿子,就将这个小孩送还濮王府。然而曹皇后生的三个儿子都幼年夭折,意谓着仁宗皇帝没有嫡子。等到大臣要求立皇太子时,皇帝和皇后商议后,跳过其他庶子,选了濮王的儿子。 赵曙听到要他进宫当皇太子,极度不愿意,后来才勉强从命。进宫前还特别嘱咐家里的仆人,要他们将自己的房间收拾照顾好,认为自己随时可能回来。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当皇帝,也没有强烈的意愿想当皇帝。 刚接位成了皇帝,赵曙立刻就大病一场,病的起头是仁宗皇帝去世,赵曙得知后竟然惊叫:“某不敢为!某不敢为!”还是大臣们压着他披上龙袍;仁宗大殓之日,赵曙又像发了疯一样,“号呼狂走”。(《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八》)致使仪式无法顺利进行,必须强力将赵曙拉开。有这样的情况,于是英宗即位后,先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到了仁宗的葬礼时,赵曙又出状况,礼仪上规定他该哭的时候,他偏偏哭不出来,整个人像根木头一样没有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很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孝亲”观念让他过不去。英宗亲政之后,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与外朝大斗争,只为 了一件事,那就是“议定濮王号”。依照礼法,他的生父濮王应该称“皇叔”,他却坚持一定要称“皇考”。这很麻烦啊,如果称濮王为“皇考”,那仁宗皇帝怎么办?一个人不能同时有两个父亲啊,皇帝更不能啊! 很显然,他无法接受自己变成了仁宗和曹皇后的儿子,就必须放弃原本的真实身份。他作为濮王儿子的责任,对他来说,高于当皇帝奉行仪式的责任。他从来没有准备好要公开以仪式让自己变成仁宗的儿子,可是仁宗去世相关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他表现“孝子”的认知,这让他无法接受。 当时掌政的韩琦想了个办法,宣布新皇帝生病了,所以委由皇太后听政。然而这时的英宗已经不是小孩了,皇太后听政显然只能是一时权宜,不能长久。于是又有了新的困扰:要如何让皇太后将权力交出来,交给不是她自己亲生的,又表现得不愿意当她儿子的新皇帝? 还是靠宰相韩琦的设计。有一天,韩琦借口事态紧急,拿了十本相关奏折交给英宗,让英宗决断。要如何签批意见或做决断,韩琦应该事先都告诉英宗了,等英宗批完奏折,韩琦再将奏折拿到曹太后那里,问太后的看法。太后看了之后,点点头说:“皇上批得挺不错的。” 然后韩琦就对曹太后表示,自己老了,希望能离开中央,到地方去。那个时代的惯例,文人宰相请辞,一定是表示有所不满。曹太后立刻明白韩琦在不满什么,也就顺势说:“宰相还不老,倒是我老了,应该先退下来。”太后让步了,韩琦又马上打蛇随棍上,就问太后要还政的日期,太后没料到他如此咄咄逼人,被逼得说不出话来,起身离开。她一起身,韩琦就喊:“撤帘!”这是赶鸭子上架了,当作皇太后此刻就结束垂帘听政,帘子撤得好快,快到曹太后的身影还没走远,看得到她的裙角。 如此一连串的变化发展,当然是韩琦事先安排好的,曹太后没有机会抗拒。也就是究竟要太后主政,还是英宗主政,实质上宰相有很大的决定权,甚至是操控在宰相手中的。 接着登场的就是“濮议”了。皇帝要称濮王为“皇考”,谁一定反对?当然是太后。名义上皇帝是仁宗的儿子,所以也是曹太后的儿子,她才当太后的啊,如果英宗另有一个父亲,这不只在伦常上产生问题,更是在政治上等于推翻了太后的地位。 “濮议”拖了很久,最后是以太后同意签署才收场的,据说那又是韩琦伺机将太后灌醉后完成的,因为韩琦无法忍受“濮议”不解决造成朝政停摆的状况。 对待一个没有很想当皇帝的英宗,韩琦不断扩张相权。到了英宗病重垂危时,宫中必须准备让太子接位了,偏偏此时大家以为去世了的英宗却动了一下,还有生命迹象啊!那怎么办呢?要暂停太子即位的仪式?韩琦当下决定仪式继续,旁边的人紧张地问:“如果老皇帝醒来呢?”韩琦的回答是:“那就让他当太上皇吧!” 连这样的事韩琦都认定宰相也能决定。日后到了明朝相权低落,士人和皇帝的地位一下一上,清朝时对着皇帝要下跪说话,以至于宋代的情况就被忽略、遗忘了。 \\\\\\\"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