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火遍及全川,军事耗费极大,农民负担加重,贫苦者 生活困厄,无力经营生产,为避战火与求生存远逃他 乡者日益增多,处处可见田地荒芜。全川经济日趋衰 落,军阀连年内战为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经济的衰落,还可以从贸易上看出。30年代 初的三年内,四川贸易额逐年下降。而且由出超变为 人超。以主要出口的生丝为例:1930年出口黄丝一万 四千五百零一担,白丝六百三十一担,1933年下降到 黄丝出口五千九百九十担,白丝五十四担,三年内黄 丝出口量降了一半以上,白丝降到不足十分之一。 丝出口量大减的主要原因,是军阀征收的捐税太 多、太重,影响了商业贸易。丝由重庆外销,但在军 阀统治下,从主要丝产地三台运到重庆约五百里路程 ,须经过四个军阀(田颂尧、李家钰、陈书农、刘湘) 防区内设的十多道关卡,要缴纳统捐、杂捐、护商、 印花、查验、江防等三十二次捐税,每担丝共需缴纳 捐税一百四十五元(原征每担仅七元四角)。又如糖, 由资中运重庆,经二十一道关卡;米,由合川运重庆 ,经三十六道关卡;药材,由碧口运重庆,经三十八 道关卡(其中仅江北香国寺一地就有十七道关卡)。关 卡林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致贸易额锐减,是四 川经济衰败的重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四川连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 。1933年8月,松潘、茂县大地震。造成洪水冲毁农 田,成都平原和周围五六个县的收获平均不到四成。 1934年,四川全省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大灾荒。据《四 川经济月刊》1935新年特大号《民国二十三年度之四 川经济》一文所载灾情实况,1934年,四川遭受水灾 的区域有五十三县,遭受旱灾的区域有三十一县,此 外还有许多县遭受风雹蝗虫等自然灾害。受灾区域占 全省总面积百分之六十以上。灾区生产受到巨大影响 ,如川东,收获量比较高的巴县和江北,平均不到五 成;江津和涪陵的收成约一成左右。酉阳纵横数百里 ,尽成焦土。綦江山泉俱竭,田禾尽枯。其他川南、 川西和川北都有较大区域受灾,其中古蔺、宜宾、资 中、广安、梓潼、江油、剑阁、彭县和新津等地遭灾 都十分严重。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