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
作者简介
布伦特.E.特维(Brent E.Turvey),波特兰州立大学心理学、历史学学士,纽黑文大学理学硕士,犯罪学博士。布伦特是一个法庭科学家和犯罪心理画像学家,私人公司的培训教师,他是犯罪心理画像、系列强奸和系列杀人等多个方面的专家。
内容简介
伪装犯罪现场 模拟或伪装犯罪现场是指罪犯故意改变物理证据,以误导刑侦部门或诱导其进行方向错误的调查。 将犯罪现场伪装正式认定为文献中一个独立的领域,始于19世纪末汉斯·格罗斯博士(Gross,1924)的著作。他一个多世纪以前的远见卓识在此后的文献中产生了一致的共鸣:在每个案件中,都要仔细审视司法证据、缜密进行犯罪再现、证实/比较受害人和证人的证词与证据调查结果、不做任何预先假设。从那时起,除了每年出现在各种杂志中的案例报告外,特维是唯一出版了该主题研究的学者(Turvey,2000)。 当发现一处犯罪现场可能经过伪装时,每一名调查员、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员和司法鉴定员都对现场某些元素有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至少他们在法庭上这样陈述。这些元素包括: 没有强制进入的迹象; 强制进入迹象明显; 房间里的抽屉被转移,并随意倾倒,造成“洗劫”的假象; 房间里的抽屉被转移,并仔细堆放,保护其中的物品; 明显没有寻找贵重物品; 只有特定物品被盗; 没有物品被盗; 受害人有人寿保险; 除人寿保险外,受害人死亡会以其他方式(如平息愤怒、完成复仇、信托基金、不受限制地访问大额银行账户等)使某个家族成员、家庭成员或密友受益。 以上任何一种或所有情况都可能引起警觉的刑侦人员的怀疑,且怀疑本身并无过错。然而,上述情况也可能出现在没有伪装犯罪现场的案件中。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它们甚至不能被看成危险信号,因为它们涵盖了每种特定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可能性(即,是否被迫进入现场,是否有贵重物品被盗,现场是否被洗劫等)。怀疑可以成为进一步调查的合理理由;它告诉调查人员在何处可以寻找更多的证据。然而,可疑情况本身并非证据。它们是必须用证据佐证的假设;它们不是探究终点的信号,而是起点的信号。如果司法刑侦人员步步为营并试图反驳这些理论,他们可能会发现,看似伪装犯罪现场的证据最终可能被证实是其他东西。 我们来考虑一下“洗劫”问题。如果犯罪现场“看起来像被洗劫了”,且这种表象可以用来推定支持现场曾被伪装,那么它至少必须要符合以下情况: 被洗劫现场与普通犯罪现场的情况不一样; 被洗劫现场是罪犯行为的直接结果,而不是现场勘查人员行为的直接结果; 被洗劫现场与罪犯搜寻贵重物品(如现金、支票簿、珠宝、枪支等)无关; 被洗劫现场与罪犯搜寻某个特定的、他感兴趣的物品(如车钥匙、违禁药物、处方药、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个人物品等)无关。 如果司法鉴定人员可以排除这些可能性,那么可以认为洗劫现场可能系人为伪造。我们强调“可能”,因为它仅是一种表象,必须结合其他证据来考虑。 我们还要考虑一下“贵重物品”。在确定相关元素和犯罪动机的时候,贵重物品是否被从犯罪现场转移常常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少现场勘查人员轻易假定罪犯拿走了贵重物品,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此类物品存在,仅仅因为这样有助于他们进行案件推理。对于这些勘查人员和其他所有人来说,为每种贵重物品制定相应的调查起始点很有必要: 该物品是什么?其价值如何? 该物品在现场的什么位置? 谁知道该物品的存在? 谁知道该物品存放的具体位置? 罪犯放置和转移这个物品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它是否被藏匿起来或是放入保险柜?抑或就放在厨房餐桌上显眼的位置?) 有何证据显示它确实被从现场带走? 有何证据显示它是被罪犯从现场带走?司法鉴定能否清楚地确立任何形式的联系? 该物品是否找到?如果是,在何处被找到? 那些将犯罪现场伪装成入室盗窃临时行凶的罪犯常常忘记带走贵重物品。或者他们只是简单地带走少数贵重物品,造成一种表面的假象。抑或现场根本就没有被伪装。例如,在考虑为何明显贵重的物品遗留在犯罪现场时,以下情况都可能出现: 罪犯对私人物品或个人迷恋的特殊意义物品感兴趣,从现场拿走了这些物品,且未被发现; 罪犯在实施犯罪时受到管制类药物影响,专注于寻找一些特殊物品; 罪犯去到案发现场并非为了实施盗窃,而是为了满足其他欲望,如强奸或满足恋物癖入室盗窃,是否有明确证据佐证这些目的,则要依赖犯罪现场记录的水平和质量。 与犯罪现场的任何环境因素一样,转移贵重物品必须结合场景中的其他证据一同考虑。其中现金特别困难,因为证明其存在并不容易,虽然也不是不可能。力求调查并回答起始点的相关问题可以让犯罪再现技术人员找到正确道路,帮助他们确定现场失窃贵重物品或遗留现场贵重物品与案件的相关性。 伪装犯罪现场在每一宗案件中都可能出现。因此,在每宗案件中,在作为一种合理解释被放弃之前,我们都必须考虑和排除这种可能性。然而,它并不能仅仅依靠观察、直觉和推测来加以证明。必须找到可靠证据,得出经过实证检验和逻辑检测的结论,并排除其他多种可能。只有这样,伪装犯罪现场才能被视为事件最可能的解释。 受害人行为 与受害人在犯罪发生前活动相关的物品,可能被误认为与犯罪有关的证据。受害人在袭击中和袭击后的行为也会影响现场遗留证据的性质和质量。这些行为包括防御性行为,例如挣扎、打斗和逃跑等,它们可能转移证据,导致二次转移。受害人的行为可能还包括在袭击后清理现场或身体。 二次转移 证据转移是人和物体之间的接触造成的(Cwiklik,1999;Lee,1995)。二次转移是指物体或人之间在初次交换之后再次产生的证据交换,与发生初次交换的环境没有联系。在一场关于纤维证据的讨论中,该纤维可以推广到任何形式的证据转移,德维克(Deedrick,2000)解释道: 纤维也可能从犯罪现场的织物源上转移,如地毯、床或家具。这些转移可以是直接转移(初次转移),也可以是间接转移(二次转移)。纤维从某种织物直接转移到受害者衣服上就是初次转移,而二次转移是指已经转移到嫌疑人衣物上的纤维再次转移到受害人衣物上。在重建犯罪事件时,了解初次转移和二次转移的机制很重要。 目击者 目击者在案发之后和立案之前的间隔时期的行为也可以影响现场遗留证据的性质和质量。这些行为包括维护受害人尊严的行为,以及在发现受害人无行为能力或死去后故意从现场盗窃物品的行为。也包括其他任何善意但有破坏性的行为。 天气/气候 犯罪现场的气象条件(如温度、降水和风)可以影响现场遗留的所有证据的性质和质量。这包括证据的破坏或毁灭,以及气候对体温和尸体分解的影响。 恶劣或极端天气可以毁灭证据、破坏犯罪现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阻止响应人员到达现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耽误太多时间,那么就会失去定位、固定和取回证据的机会。尸体在水中会膨胀,最终还会分解,暴雨可能会冲走土地上的脚印。 然而,天气的破坏性也有例外。比如,严寒可能会使受害人尸体在室外抛尸现场结冰,从而保存下来。这可以防止身体受伤部分溃烂分解,为将来的司法鉴定保留DNA证据。另一方面,极端炎热和干燥可能使尸体萎缩、风干,形成干尸。 本书涉及性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人特征、心理变态等主题,曾在很多受大众喜欢的美剧中被引用,具有专业性,同时能吸引普通读者。它为人们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工具,不管是对专业人士或是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优秀读本,具有宝贵的价值。 > 本书作者布伦特·E·特维是犯罪心理画像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他是犯罪心理画像、系列强奸和系列杀人等多个方面的专家。曾作为顾问为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许多机构和法庭提供指导。 > 包括本书在内的“社会治理丛书”由西南政法大学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翻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专业积淀,保证了图书的国际视野,又兼顾了中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