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与西方传统)/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与西方传统)/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作者: (法)傅勒|总主编:刘森林|译者:朱学平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7.00
折扣购买: 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与西方传统)/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ISBN: 97875675388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因此,马克思从区分这两种解放——即政治解放 和社会解放——出发,并且通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 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这种前后相继性,将德国推向了 欧洲历史的前台,最终填平了德国哲学的历史与其现 实的历史之间的鸿沟。德国政治极端落后的好处在于 ,它有最棒的哲学家和最具“理论性的”工人,两者 结合起来,就能够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发现其自然的合 目的性,这是一种同样彻底的解放,但却是一种完全 不同类型的解放——也就是说,不再是政治解放,而 是人的解放。 因此,德国革命将会取代法国革命。萨维尼藏身 于对过去的反动赞美之中,希图以此拯救德国。马克 思则恰恰是在法国人令德国蒙羞的领域中恢复了德国 的优越性。但是对马克思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仅仅 嘲笑历史法学派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要批判黑格尔《 法哲学》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 如果德国革命必须是对法式民主政治国家的否定 ,那它就不是为了一种新的国家一共同体的概念,这 种国家一共同体是民族精神的化身,由为时代精神服 务的世界历史人物实现出来;相反,它指向国家之终 结的社会,并且将政治重新吸收到摆脱了支配关系的 社会活动之中。1843—44年的马克思充满了费尔巴哈 般的热情,他的目标是要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像费 尔巴哈(Feuerbach)对待宗教异化一样去对待黑格尔 的国家。 这里,在马克思和法国革命之间,我们必须通过 黑格尔的著作迂回前进。青年马克思的著作致力于对 老师的“批判”,同时在老师的著作中,马克思学会 了如何阅读世界历史。尽管思想史源流纷杂,但是产 生出一个如此饱餍、如此痴迷于前辈著作的哲学家, 实属罕见。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了如指掌,正是通过 黑格尔,马克思得以在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研究法国大 革命之前首次碰到它。不要忘了,正是黑格尔将国家 的观念置于这部法国革命及其失败的历史的核心。在 他看来,法国事件所固有的政治上的不稳定标志着 [8]革命者们在构想国家时无法摆脱市民社会。拿破 仑(Napo—leon)的伟大就在于完成了这一点,尽管为 时短暂。《法哲学》的作者黑格尔在1818年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更加坚信法国革命的失败与其不能理解国家 的“思想一概念”有关。因此,马克思在其对黑格尔 国家观的批判中,必然回到法国革命问题。① 《法哲学》实际上说了什么?黑格尔通过批判政 治哲学的经典命题,提出了他的国家观。他直接摒弃 萨维尼,也一道摒弃伯克(Burke):将国家建立在习 惯、数世纪实践的积淀之上,认为它是随机性的社会 产物。黑格尔对英国制度并无多少好感(在此他预示 了尼采[Nietzsche]对这个“无甚哲思的民族”的蔑 视),由于他同时对准德国的反动思想:伯克之后, 就是萨维尼,因此他的批判也就更加刺耳。如他所见 ,英格兰从未超出市民社会领域之上,将自己提升到 国家的水平。就这种国家观的另一传统基础即宗教而 言,其私人性以及后来的美化完全无助于人们希望其 应该担任的公共职能。相反,它的逻辑是要将公域和 私域分开,从而导致对政治的冷淡。国王的臣民就是 戴上公共面具的信徒。 P10-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