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作者简介
傅璇琮,著名学者,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中华书局总编辑。
内容简介
明清的商业 明朝初年,政府一直忙于恢复元代留下的社会经 济的烂摊子,直到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商业才好不 容易走出低谷,再登高峰。清中叶社会经济得到进一 步发展,商业随之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 第三次飞跃。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业同时也蒙上了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色彩。 从明前期到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 1457年)时,商品经济曾经一度相当繁盛。然而自此 之后,随着统治者越来越严重的贪欲,商税逐渐加重 ,并增“市肆门摊税”(营业税),设立钞关、征船 料税,又加上工关税,恢复了竹木抽分,重新对外国 贸物及本国土货征收实物税。“和买”再次变成低价 抑买。金花银(明代税粮折帐的银两)每石米才折交 银一两,为以前的4倍。茶、盐等法逐渐混乱不堪, 正德(1505—1521年)时更是在京城内外开设“皇店 ”,和民间商业争利。其中甚至有聚娼寻乐的“花酒 铺”,根本不顾及礼教世风。社会经济再度走下坡路 ,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全面爆发,最终震撼 了腐朽的封建传统商业模式。自此,统治者才决定考 虑革除一些弊政,自嘉靖(1522—1566年)时开始, 明朝历史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后期,统制者所进行的最好的改进举指包括 :废除工役制、实行银行役以及推行一条鞭法。以银 代役制度从弘治(1488—1505年)时开始施行,然而 当时还不是非常普遍。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完全 废除轮班制,一律改纳“班匠银”;后由政府出钱雇 人充役,纳银数有所减轻。自此以后,广大工匠的技 术与产品投入市场,发展并提高了民间的私营手工业 ,推进了一度遭受打压的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全 国推行的一条鞭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时任丞相 的张居正提出,的其内容就是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将 原先依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丁、粮(田赋税粮 )派役,然后和其他杂税合编在一起,计亩或计丁全 部折换成银两上交官府。在大多数农业地区,因为丁 役部分归人田赋,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生活负 担。农民为了多得货币用来缴纳“鞭银”,就按照市 场需求,因地制宜,种植那些更值钱的经济作物,农 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增长迅速。明后期商品经济取得更 大的发展,与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上下到 处一片惨淡的景象。接着清政府为了防范郑成功的抗 清势力,更是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制订了沿海无 人区的迁界措施。清政府担心人民力量会对清廷统制 造成威胁,便对矿山严密封禁。东南城市更是限制丝 织业的发展,监视织工与市民的活动。所有这些举措 都严重制约了商业的恢复与发展。更不可忽视的是清 代用白银作为货币,铜钱作为辅币,白银因而不断流 入燕京与边外以及富商大贾达官污吏之手,很大部分 被这些人窖藏起来。货币无形中减少流通,而征税还 是依旧用银,导致流通中货币严重短缺,物价飞涨, 市场缺乏活力,交易停滞,这更给商业的发展带来极 大的消极影响。 比宋代更进一步的是,明清时期的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 积得到迅速扩大。在明代,河南、山西、山东大部分 土地都种上了棉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地区更是成为 全国著名的棉花集中产区。清代产棉区又扩大到河北 、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河北地区的冀州 、深洲、赵州、定州等地,棉农数量远远多于普通农 户。每年“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 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 负孥纷如”(乾隆御题《棉花图》)。甘蔗在福建、 广东、台湾地区获得普遍种植,在台湾是“蔗田万顷 碧凄凄……一望茏葱路欲迷”,所产蔗糖最远销售到 日本南洋。明万历时才在福建、广州一带种植的烟草 ,到了清代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福建产烟区种烟更 是占大部分土地,南方的湘、桂,北方的陕、甘也都 相继产烟。清代时期,柞蚕获得大量发展,后经山东 向贵州、陕西等地传播。茶叶在18世纪中出口大量增 加后,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仅仅武夷山一地就年产 几十万斤。商业因为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获得非 常好的物质条件。 棉花、甘蔗、烟草、桑等经济作物的飞速发展, 极大的抑制了粮田种植面积,导致这些经济作物集中 产区的粮食不够自己日常使用,急需余粮区的接济; 再加上城市工商业人口的激增,对粮食的需要量更多 ,以至于江南地区必须从两湖、江西、安徽等地运进 远调粮食。俗谚说:“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销 路线的改变得到明确反映。清代时甚至从遥远的四川 购置米粮,关外的粮食同样也需进关供应直隶、山东 甚至浙江、福建地区。广东在清代时期也成了缺粮大 省。广东地区所需要的大米主要取之于广西、湖南, 台湾米则经过海路运销福建。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