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陈亮教育思想探微
ISBN: 9787540798031
南宋是教育的美好时代 南宋政权建立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的南移,社会得到稳定与发展,政治也较为开明与宽松 ,形成了相对宽容的社会氛围。在文教方面,儒学的正 统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儒、释、道并存融合,理学新 体系得以完善。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继续得到加强,中 央及州县官学得到重建与恢复,民间办学勃然兴盛,理 学与事功学大师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延续崇文抑武的 政策促进举国兴起读书热潮,印刷技术的进步使书籍得 到大规模的编辑整理与发行传播。南宋成为了中国历史 上少有的教育黄金时代。 国家重视知识精英的选拔与任用。宋代开国之初, 宋太祖就定下“作相须读书人”的基调,“以文化成天 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南宋统治者继续 崇尚文治,对文人士大夫采取宽松宽容政策。贵族与门 第传统逐渐淡化,一些白衣秀才平地拔起,升入政治上 层,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两宋重视知识精英突出体现在科举取士上,官绅农 工商弟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取士名额不断增加 ,取士人数空前绝后。“寒门入仕”政策,广泛吸引不 同阶层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在政府机构主体社会构成 方面,宋朝将政府机构人员组成的基础扩大到社会最底 层。宋太祖下诏曰:“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 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 ,尽革畴昔之弊矣。”自宋以降,读书做官、科举和入 太学,不因门第,不论孤寒,渐成定制。甚至向来被仕 途排除在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在宋代也允许入仕。南宋时 期,政府机构主体的社会构成进一步面向平民阶层,政 权的开放程度也随之连带增强。两宋时期为了调整官僚 队伍结构,选取大批饱学之士补充各级官吏队伍,从而 完成了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文官统治的转变。 支持多层次办学,办学形式多样化。除了中央官学 、州学、县学,南宋的民间教育机构形式多样,自成体 系,村学、乡学、冬学、私塾、家馆、义学、精舍、书 院等民间学校遍布乡村城市。民间学校教育汲取官学教 育成果,又独立发展,促进中国古代教育在宋代逐步走 上教化与学校教育整合的一体化之路。 民间教育机构师资层次丰富多样,甚至大大高出官 学师资水平。宋代儒者的出路一般有四种:一是入仕做 官;二是开办学馆,教授生徒;三是进入衙门为职业吏 人;四是做童蒙之师。前两种一般要有科举功名,后两 种则为科举落第者。宋代众多著名学者、教育家,像杨 时、张栻、朱熹、吕氏兄弟、陆氏兄弟、陈亮、陈傅良 、叶适、陈淳、真德秀、王应麟等纷纷开办学馆,从事 教育传播,成为时代教育的标志性人物。民间学术风气 空前浓厚,儒学各派思想互争雄长,学者们开设讲坛聚 众演讲,相互辩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 在科举考试推动下,南宋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 院和私塾村校并存,各类教育都获得蓬勃发展。如南宋 嘉泰二年(1202),仅参加中央太学补试士人就达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