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作者: 成晓军//唐兆梅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12
折扣购买: 曾国藩家训
ISBN: 7536681135

作者简介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内容简介

业精之法在于专【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 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 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 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 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 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 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 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 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 定的程式。 ⑦鹜(wn):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 :“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 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 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 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 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 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 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 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 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 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 ;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 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 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疑难问题需要解决。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 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一番;有了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 ,我也可以与你们一起来分析探讨。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所讲实际上涉及到了做学问有了一定基础,如何进一步 深入下去的辩证关系。如果只是“半桶水”,什么学问都想做,结果就会 什么也做不成。这就必须做到一个“专”字,只有专,学问才可能做到精 深。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至今仍有借鉴 意义。 读书宜专一耐久 【原文】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①。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②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 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 ,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③。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 则恍如接其人④;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 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日义理之学⑤,日考据之学 ,日词章之学⑥。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 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⑦。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 之学,吾无取焉矣⑥。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 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 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⑨。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 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⑩,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 黎,以为天地问,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 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泛鹜广泛求取追逐。 ②考据:也称考证。指对古籍的文字音义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 考核辨证。 ③酬酢(ch6u zu6)交际往来。 ④恍(huang)忽然,仿佛。 ⑤义理:经义名理,亦称理学、义理之学。 ⑥词章:诗文的总称。 ⑦躬行亲身实践,身体力行。经济:经国济民。 ⑧焉文言助词。 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搬运时可使牛出汗,收藏时能塞满屋子 。 ⑩《昌黎集》:指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文集。 【译文】 深入研究古代经籍必须专守一经,不可三心二意广泛求取。阅读古代 经籍要以研寻经义名理即义理作为根本,考据文字音义等为次。阅读古代 经籍需要有一个“耐”字的诀窍。一句不理解,绝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 解,明天再读;今年不深入,明年再读。这里说的就是耐的意思。阅读历 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设身处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书中内容里去 。每看一处,就好像我自己与当时的人交际往来,谈笑风生于其间。不必 把每个历史上的人都记住,只须先专记一人就行了,则仿佛如实地接触这 个人一样;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住,只须先专记一事就行 了,则如亲历其事一样。总之,读经以深入研究其义理所在,读历史则以 考究其事件的始末所在。除去这两个方面,此外就没有别的学问存在了。 中国自从西汉以至于现在,识字的读书人大约有三种途径:一种是经 义名理之学,一种是考证文字音义之学,一种是诗文之学。各人自执一种 途径,互相攻击指责。我个人的意见是,经义名理之学即理学是最大最重 要的一门学问。对理学明白再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就抓住了要点,而经国 济民就会有根本。诗文之学,也是能够发挥理学要义的一门学问。考据古 代文字音义和名物之学,我认为它没有什么可取的。这三种治学途径,都 是从事于经史,但各有它独特的方式方法。我认为如要读经史,只要抓住 研究理学一途,就会做到心绪专一而不会纷繁杂乱。由于这个缘故,研究 经学就必须专守一经,研究史学就必须专熟一代历史,阅读经史就必须专 门重视经义名理即理学。这都是守约之道,的确不应轻易变更。 至于经史之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如要对之加以阅读,就应当只 读一个人的专集,而不应当东翻西读。如读韩愈的文集,则眼睛所看到的 ,耳朵所听到的,无非只有韩愈一人的文集而已。应当自我感觉到天地人 世间,除了韩愈的文集之外,再没有别的书籍存在了。这一人的文集未读 完,断断不可调换他人的文集来读,这也是读书宜守一个“专”字的诀窍 。六弟应当牢记这一点。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反复强调,一个人要做学问就必须在有耐心的基础上做 到专攻一门,决不可泛泛而学。这一读书方法是他亲身经验之总结,至今 仍可效法。 学诗宜先学一体 【原文】 学诗从《中州集》人亦好①。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 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②,于七古则喜 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③,七律亦最喜杜诗④,而苦不能步趋 ,故兼读《元遗山集》⑤。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 人可与畅语者。尔要作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 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节录自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温弟》 【注释】 ①《中州集》金代元好问选编,收录金代二百多人诗作,因各作者多 聚于中州(今河南一带)故称为《中州集》。 ②五古诗体名,即五言古诗,又称为“选体”。始于东汉,迄魏晋形 成高潮,至唐代更趋精密,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文选》, 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 ③五律诗体名。五言八句,于偶句押平声韵,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并 讲究对仗。杜集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集。 ④七律诗体名。七言八句,于偶句押平声韵,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并 讲究对仗。村诗指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诗。 ⑤《元遗山集》:指金代诗人、词人元好问的诗文集。 【译文】 一个人学作诗如果从金代诗人元好问选编的《中州集》入手也好。然 而,我的意见是读这样的总集,不如读一部专集要好些。关于这个问题, 各人的意见都不一样,爱好都不相同。我的爱好是,于五古诗则喜爱读中 国古代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于七古诗则喜读唐代诗人韩愈的集子, 于五律诗则喜读唐代诗人杜甫的集子,七律诗也最喜爱读杜甫的诗,而苦 于不能够把他们的风格学到家,所以兼读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集。我作诗 最不善于作七律体,其他各体则都有所成就,可惜京城里没有可与之相互 切磋的人。你要学作诗,首先必须看一个人的诗集,不要东翻西读。首先 必须学习一种体裁。不可各体同时学习。这是因为,如果明了其中一种体 裁,那么其他各体也就都会明了的。 【评析】 曾国藩一生对作诗颇有研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他所强调的,学作诗就须先学一体的观点, 同样体现他的宜专不宜广的学术思想,值得今人借鉴吸取。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