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ISBN: 9787210092742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15年**届盐Club荣誉会员。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假想中的**自我 感到安全时,人天生就有探索世界、接*挑战的 冲动,这是我们做事的内在动机。但是,这种内在动 机很容易被破坏。 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个玩具。这 个玩具需要她把大小不同的圆柱塞回架子上大小不一 的孔里,她把它叫作“让圆柱宝宝回家”。那时候, 她协调性不好,很难把几个小的圆柱塞回去,她就一 遍遍地试,还不许我帮忙。终于把所有圆柱都放回圆 柱孔了,她会得意地自言自语:“再来一遍吧!” 现在,假设这不是一个游戏,而是某种考试。为 了让女儿做得*好,我经常跟她说以下这些话,会对 她有什么样的影响? (1)如果她做得不好,我不断批评她:连这么 点事都做不好,你真是太笨了。 (2)如果她做得很好,我不断表扬她:你是个 天才,你比谁都聪明,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3)如果我告诉她:我们家很穷,宝宝,你的 奶粉钱都需要你通过玩这个玩具来挣。 (4)如果我告诉她:女儿,你好好做,这件事 关系到你将来能不能上重点小学,会不会有出息。 (5)如果我经常跟她说:你比隔壁的思思做得 好,但是跟王老师家的女儿想想比还差得挺远,要知 道她还比你小两个月。 这样的事当然不会发生。但我们对这些评价性的 语言却不陌生,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 ,把我们从荒野上撒腿狂奔的动物变成了赛道上规规 矩矩的选手。 无论批评还是表扬,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 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害的,不仅是那 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 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比较并不会 让他们相信“我很**”,却会让他们相信“我必须 很**,否则就会像隔壁那个耷拉着脑袋不如我的孩 子一样”。这些孩子会比别人*焦虑,通常也*努力 ,但好像*不自信。他们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 *难从挫折中复原。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是文科生,学校要求他们修 “微积分”这种高难度的数学课。他学了一段时间, **放弃了。虽然他有勉强及格的能力,但两次考试 ,他都弃考了。他宁可延期毕业,也不想开口向老师 、同学求助。延期以后,他每天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不到万不得已不出门,就算出门,也会给自己戴上个 冷冷的、没有表情的“面具”,一边小心地四处张望 ,避免跟以前的同学碰上。 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懂事听话, 成绩出众,是县里的高考状元。校长觉得脸上有光, 把他的相片挂在了学校的荣誉墙上——那里有一堆校 **出众的学生的照片。我问他当时的感*,他说很 惶恐,像是收了人钱,如果交不出货,就会亏欠别人 。 这种惶恐感是“别人家的孩子”共有的,因为他 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 那么好。 一些心理学家,像霍尼或罗杰斯,都曾提出这样 的理论: 当儿童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他们会 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 出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爱的“自我”,来缓解这 种焦虑。 这个假想的自我通常都是**的——聪明、美丽 、**,毫无瑕疵。当他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 的自我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他们努力维 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 。 有时候,这会把他们推向一种奇怪的境地。他们 中的有些人,在别人看来,确实已经足够**了。但 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要“假装”自己“很** ”。别人赞扬他们,并不会增加他们的信心,而只会 让他们*心虚。他们觉得这个赞许是给那个假装的自 己的——正是因为他们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得很好,才 会得到这些夸奖。 一个本来就很**的人提心吊胆地假装自己很***,并把所有**的证据归于自己的“假装”,这真 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他们经常陷入一种防御的心态,像个篡位的皇上 ,担心自己的政权不稳,因此无心建设,随时保持警 惕。 他们在防御什么呢?他们防御的,就是一些*基 本的信念:我究竟能不能干?值不值得被爱?会不会 被别人尊重和接纳,如果他们看到我的本来面目的话 ?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