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此人此作

罗曼·罗兰:此人此作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罗曼·罗兰:此人此作
ISBN: 9787577209050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各地. 代表作《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等。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罗曼史,《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中没有原型;但书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原型。历史学家罗兰毫不犹豫地从伟人的传记中借用了一些特征,为他笔下的人物所用。同样,在很多情况下,他所描绘的人物也会让人想起当代生活中的人物。他以一种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一个由他发起的进程,将想象力与历史相结合,将个人品质融合在一个新的综合体中。他的描绘往往是一些马赛克,而非全新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归根结底,他的文学创作方法总是让人想起作曲家们的作品。他转述了关于主旨的回忆,但并没有过度模仿。《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读者经常幻想,就像在阅读一部重要小说时那样,他已经认识了一些公众人物;但不久以后,他发现另一个人物的特征又闯入了进来。因此,每幅肖像都是由百变的元素鲜活地构建起来的。 起初,约翰·克利斯朵夫似乎就是贝多芬。塞佩尔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言中,将它称为“贝多芬的一生”,并无不妥。事实上,小说开头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他的形象是以贝多芬这位大师的形象为蓝本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让我们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他的身上更体现出了所有伟大音乐家的精髓。音乐史上,万神殿中的人物以一张复合的肖像呈现出来;或者,用音乐术语来类比,大音乐家贝多芬正是和弦的根音。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贝多芬的故乡莱茵兰长大;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贝多芬一样,血管里流淌着佛兰德人的血。他的母亲也是农民出身,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尽管如此,约翰·克利斯朵夫还展现出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之子弗里德曼·巴赫的许多特质。又一次,年轻的再世贝多芬写给大公的信仿照了历史文献;他与费劳·冯·克里奇的相识让人想起了贝多芬和费劳·冯·布罗伊宁夫人的交情。但是有很多事件,比如城堡里的场景,都让读者想起了莫扎特的青年时代;莫扎特与罗丝·坎纳比奇的爱情插曲被转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中。随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年纪渐长,他的性格越来越不像贝多芬。在外在特征上,他变得更像格鲁克和韩德尔。关于韩德尔,罗兰在别处写道:“他那令人生畏的率直震惊了每一个人。”我们可以一字不差地将罗兰对韩德尔的描述运用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他独立且易怒,永远无法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习俗。他坚持直言不讳,一天里总有那么二十次,他会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统统惹恼。”瓦格纳的生平对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尼采所说,起源于“来自本能的深处”;为小出版商做雇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卑劣细节 ——所有这些几乎一字不差地从瓦格纳的生平自传《德国音乐家在巴黎》中转移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 然而,恩斯特·德西笔下的胡戈·沃尔夫的一生对罗兰书中主角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使之几乎剧烈地背离了贝多芬的形象。我们不仅从德西的书中找到了个别事件,例如对勃拉姆斯的仇恨,对哈斯勒(瓦格纳)的访问,发表在《狄俄尼索斯》(《维纳沙龙布拉特》)上的音乐批评,失败了的悲喜剧《彭忒西勒亚》的序曲,以及对舒尔茨教授(埃米尔·考夫曼)难忘的访问。此外,沃尔夫的整体性格、他的音乐创作方法,都被移植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灵魂之中。他原始的创作力,如火山喷发般奔涌而出的旋律充满了世界,在短短一天内写出了四首永恒的旋律,随后几个月却无所事事,从快乐的创造活动突然转向阴郁的沉思 ——胡戈·沃尔夫所特有的这种天才形式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悲剧性设定的一部分。虽然他的外部特征让我们想起了韩德尔、贝多芬和格鲁克,但他的精神类型因其间歇性喷涌出的能量,而更像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这种差异,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他更为辉煌的时刻里,增添了舒伯特那种令人愉悦的宁静和孩童般的欢乐。他具有双重性格。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性结合了古典以及现代两种音乐家类型,使得他的性格中甚至包含了古斯塔夫·马勒和塞萨尔·弗兰克的许多特征。他并非某个音乐家个体、并非一个生活在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他是音乐这一整体的升华。 然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事件,取材自一些非音乐家的冒险经历。与法国演奏家的相遇取材于歌德的《诗与真》;之前我提到,托尔斯泰最后时日里的故事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逃入森林这一段中有所体现(尽管在后一案例中,我们在一瞬间,从这个漏夜前行的旅行者形象里看见尼采向我们瞟了一眼)。格拉齐亚代表不死的挚爱;安多纳德的形象以勒南的妹妹亨利特为蓝本;女演员弗朗索瓦兹·乌登让人联想到埃莉诺拉·杜丝,但在某些方面,她又让我们想起了苏珊娜·德斯普雷斯。伊曼纽尔的形象除了纯属虚构的特征外,还包含了来自查尔斯·路易斯·菲利普和查尔斯·佩吉各自的特征;在以较少笔墨勾勒的次要人物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德彪西、维尔哈伦和莫雷亚斯。《节场》出版后,议员鲁桑、评论家列维·科尔、报纸老板加马切和音乐销售商赫克特的形象伤害了不少人的感情,而罗兰无意借此针对谁。这些肖像画是在研究了普遍的人物形象后塑造出来的,代表了不断出现的平庸人物,他们具有永恒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他们不亚于那些罕见的、精致的稀有人物。 然而,奥利维尔的形象似乎是纯属虚构的。正因如此,他被认为是最具生命力的角色,这完全是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在许多方面,我们面前出现的是艺术家本人,与其说展现了环境造成的命运,不如说展现了罗曼·罗兰那人性的本质。 像古典画家一样,他在介绍自己时几乎是不着痕迹的,只是在历史场景中略加了一些修饰。这些描述的正是他自己的形象,瘦削、衣着考究,微微弯腰;在这里,我们看到他自己的能量,这种能量指向内在,并在理想主义中自我消耗;罗兰的热情展现在奥利维尔清晰的正义感上,表现在他对自己命运的顺从上,尽管他从不放弃自己的事业。诚然,在小说中,这位托尔斯泰和勒南的学生秉持着这种温和的精神,将用武之地留给了他的朋友,然后作为过去世界的象征,他消失了。但约翰·克利斯朵夫只是一个梦想,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有时会产生对能量的渴望。奥利维尔 ——罗兰,实现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在他的文学画布上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图景。 1. 9部传世力作,首次结集《茨威格传记》作品集。 2. 作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参考了详实的资料,从罗兰幼年时是如何被音乐吸引,如何被文学影响到,到后来又经历了何种人生际遇从而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约翰·克利斯多夫》 3.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他从未屈服。他一直忠于自己的良心,不止他的文字,他的一生都在奉行人道主义,坚持为世界人民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