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论稿:新校本

魏晋玄学论稿:新校本
作者: 汤用彤|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2.32
折扣购买: 魏晋玄学论稿:新校本
ISBN: 9787522528236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湖北黄梅人,但也有资料显示他出生地为甘肃渭源县。他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在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以及印度哲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汤用彤的教育背景丰富,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并于1918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汉姆林大学和哈佛大学,1922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他曾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任职,包括教授、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教学和研究,还涉及行政管理。1949年1月至1951年10月,汤用彤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他还当选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成为全国政协一届委员、三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的身份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界。 汤用彤的主要著作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隋唐佛教史稿》和《理学、玄学、佛学》等。

内容简介

言意之辨 章太炎《五朝学》有云:“俗士皆曰,秦汉之政踔 踔异晚周, 六叔(魏、晋、宋、齐、梁、陈)之俗孑 尔殊于汉之东都。其 言虽有类似。魏晋者俗本之汉, 陂陀从迹以至,非能骤溃。”(《章 氏丛书 · 文录 》卷一)夫历史变迁,常具继续性。文化学术虽 异代 不同,然其因革推移,悉由渐进。魏晋教化,导源东汉 。 王弼为玄宗之始,然其立义实取汉代儒学阴阳家之 精神,并杂 以校练名理之学说,探求汉学蕴摄之原理 ,扩清其虚妄,而折 衷之于老氏。于是汉代经学衰, 而魏晋玄学起。故玄学固有其 特质,而其变化之始, 则未尝不取汲于前代前人之学说,渐靡 而然,固非骤 溃而至。今日而欲了解玄学,于其义之所本,及 其变 迁之迹,自不可忽略也。 复次,研究时代学术之不同 ,虽当注意其变迁之迹,而尤 应识其所以变迁之理由 。理由又可分为二:一则受之于时风。 二则谓其治学 之眼光之方法。新学术之兴起,虽因于时风环境, 然 无新眼光新方法,则亦只有支离片段之言论,而不能有 组织 完备之新学。故学术,新时代之托始,恒依赖新 方法之发现。 夫玄学者,谓玄远之学。学贵玄远,则 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 料(Cosmology),而进探本体 存在(Ontology)。 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 妙用。夫具 体之迹象,可道者也,有言有名者也。抽象之本体, 无名绝言而以意会者也。迹象本体之分,由于言意之辨 。依言 意之辨,普遍推之,而使之为一切论理之准量 ,则实为玄学家 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王弼首得意 忘言,虽以解《易》,然 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 面,悉以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 统之玄学。夫汉代 固尝有人祖尚老庄,鄙薄事功,而其所以终 未舍弃天 人灾异通经致用之说者,盖尚未发现此新眼光新方法 而普遍用之也。 由此言之,则玄学统系之建立,有赖 于言意之辨。但详溯 其源,则言意之辨实亦起于汉魏 间之名学。名理之学源于评论 人物。《抱朴子 · 清 鉴篇》曰: 区别臧否,瞻形得神,存乎其人,不可力 为。自非明 并日月,听闻无音者,愿加清澄,以渐进 用,不可顿任。 盖人物伪似者多,辨别极难。而质美 者未必优于事功,志大者 而又尝识不足。前者乃才性 之名理,后者为志识之名理,凡此 俱甚玄微,难于辨 析。而况形貌取人必失于皮相。圣人识鉴要 在瞻外形 而得其神理,视之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 后评量人物,百无一失。此自“存乎其人,不可力为” ;可以意会, 不能言宣(此谓言不尽意)。故言意之 辨盖起于识鉴。晋欧阳 建《言尽意论》(《艺文类聚 》十九)曰: 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 之言才性,莫不 引此为谈证。 魏晋间名家之学流行, 而言不尽意则为推求名理应有之结论。 时人咸喜月旦 品题,自渐悟及此义。故当时通才达识咸以为然。 而 魏世蒋济著论谓观眸子可以知人,钟会傅嘏之辨论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