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画传

孙中山画传
作者: 韩文宁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孙中山画传
ISBN: 9787308171533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1892年9月,孙中山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悬壶 济世。他医术精到,一时“病家趋之若鹜”。但孙中 山心存高远,有“鸿鹄之志”,不满足只做一个医治 疾病的良医,他更关心国家民族的“痼疾”。匡时救 世,显然比“医人”更重要,他的一生正是从医人始 而“医国”终。诸葛亮曾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之遗训,而孙中山正好从另一面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寻求救国之道的志士。 1894年1月,孙中山又跃跃欲试,草就了《上李 鸿章书》,并亲往“津门”力陈“救国大计”。选择 李鸿章,不仅因为他是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更因他 以兴办洋务闻名,主张变革,力主强国。“投其所好 ”是为了引起他的共鸣,若能采纳,或许将出现自上 而下的中枢变革。该书长8000余言,他提出了自己的 灼见,也是问题的核心: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 ,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 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 ,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 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最后表示: “伏维我中堂(指李鸿章)佐 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 ,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 ,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 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 在外求学的经历以及耳濡目染,令孙中山眼界大 开,学识渐丰。国运兴衰之因,他深有洞察,乃“旁 观者清”,而朝廷如坠云雾般混沌不辨,是“当局者 迷”,他希望自己能够指点迷津,改变危局。上书显 现了孙中山的治国之道,但客观地说,他的这些想法 并非原创,而是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启发。不唯如此, 此时孙中山的基本思想并不是革命,而是改革,希冀 通过汲取西方发展优良之道,让大清帝国提升造血功 能,恢复元气。至于他本人,或许也能为人所识,得 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救国宏愿。 《上李鸿章书》递上去之际,正值中日战争一触 即发之时,李鸿章忙于外交斡旋和军事部署,全无遐 日。他是否看过,不得而知,但据说他丢了这样一句 话: “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当然,这或许就是 一托词,此事乃“肉食者谋之”,一个平头百姓何以 懂得治国之道?岂不是贻笑大方! 孙中山得到这样的反馈后,知道报国无门。投书 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让试图从改良人手的 他猛醒:既然“此路不通”,何不另寻他途。上书“ 遭拒”的机缘,成为孙中山思想转折的节点和分野。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从此,他心中 充溢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热望,一举转向“革命 ”。 但孙中山的革命不唯武力,还有理论上的宣传战 ,以开启民智。针对保皇派人士所主张的君主立宪, 他提出创建民主共和制度。他后来发动的多次起义, 并未能动摇清政府的根基,百足之虫,未及要害,死 而不僵;而他的思想启蒙,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 地促进和推动了大众意识的觉醒与观念的转变。从武 装实力而言,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差了许多,而偌大 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中山“驱除鞑虏,建 立民国”的口号所击垮,何哉?宣传的作用和魅力也 。一朝觉醒,便势不可挡。 P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