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
作者: 编者:(美)亚伦·T.贝克//丹尼丝·D.戴维斯//阿瑟·弗里曼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4.60
折扣购买: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
ISBN: 978711549353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际策略的进化 我们的人格障碍理论要考虑到人类进化史对我 们思维、感受及行为诸模式(patterns)的塑造作用 。如果能对照动物行为策略来研究人类的态度、感 受及行为,那我们就能对人格的结构、功能及过程 有更好的理解。 我们在非人动物上观察到的许多行为,一般都 被认为是“程序化”(programmed)的。程序化的基 本过程在外显的行为上体现出来。这些程序的发展 ,通常取决于遗传决定性结构与经验这二者间的交 互作用。可以假设,人类也存在类似的发展过程。 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些存在久远的认知一情感.动 机程序影响着人类的自动化过程:我们建构事件的 方式,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的行动倾向。这些程序 涉及认知加工、情感、唤起和动机过程,其进化发 展让人类有能力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促进自身的繁衍 。 人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都会遭遇到不同的 问题挑战,这同时也是动力与机遇。个体生而需要 食物、保护及帮助,这些需求将贯穿人的一生。对 于这些基本需求,个体表现出渴想(cravings)、驱 迫(urges)及驱力(drives),力求获得满足。而且, 个体不仅倾向于渴想生存的必需品,同样也生来倾 向于在“人类的资源”(human resources)方面维持 依恋关系——这种资源是个体在充满竞争,甚至有 时是敌意的环境中成功及生存下去所必须具备的。 除了自动化的防御反应(如战或逃反应),人类还具 备先天的结构来针对那些不怎么紧急的威胁与需求 做出知觉与反应。例如,婴儿就具有诸如哭与笑这 样的自动化策略,以此引发照料者的呵护反应。 遵循生存进化及基因保存的原则,个体不仅体 验到对基本需求的渴想、驱迫及驱力,而且也会选 择性地注意照料者,而当个体成熟水平更高时,他 们还会选择性地关注潜在的伙伴。各种需求的激活 情况部分上是受制于“人类的资源”是否易得。对 婴儿而言,照料者的出现会催化婴儿表达被抚育的 需求。这一需求会以一种修正改进的形式,延续终 生。 我们推测,自然选择的过程,在程序化行为与 环境或文化的要求之间确定了某种契合点。但是, 我们所处环境的变化要快于我们自动化适应策略的 调整——策略调整更大程度上是我们针对社会环境 自行修正的结果。因此,那些在原始环境下起作用 的,关于掠食、竞争及社交的策略,不会一直适用 ,尤其对于现今高度个性化、技术化的社会,因为 它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及社交组织模式。对于被我 们诊断为“人格障碍”的行为而言,其发展形成的 因素之一可能就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适应性。 无论这些基于进化的行为模式在更为原始的环 境中具备多大的生存价值,只要在现今文化下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