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汉语句法学(第2版)/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
作者简介
邓思颖,美国加州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并兼任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文研究》主编等职。
内容简介
第十一章 制图分析 制图理论是一种以精准方式描绘句法结构的研究方向,把细微的句法语义特点描绘出来。按制图理论的分析方法,句末助词可以划分为“内助词”和“外助词”,内助词包括事件和时间,事件类在词汇层次,而时间类在屈折层次。外助词包括焦点、程度、回应、感情,位于标句层次。除音段成分外,超音段成分也应作为外助词的一员。疑问尾句、形成反复问句的否定词、后续语等句末成分,跟前面的小句组成联合结构,位于补足语的位置。中心语和补足语之辨,应是句末成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1.1 功能词分解和制图理论 早期生成语法学,认为小句由“S”组成,句子由“S’”组成,主语“NP”和谓语“VP”直接组成“S”,“S”是一个没有中心语的结构,如(1)所示。假如有助动词(以“Aux”代表),助动词也直接置于“S”之下。 (1) S’ C S NP Aux VP 这种的分析,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转变。Chomsky(1981:52,140 fn 20、28)把时、一致关系、助动词等组成“屈折词”(inflection),简称“INFL”,甚至考虑把INFL作为原来“S”的中心语。Chomsky(1986)认为由“I”(即“INFL”)组成的短语叫“IP”,取代“S”,而标句词“C”也能形成短语“CP”,取代原来的“S’”,确立了句子由IP和CP组成的结构。(1)的树形图,可以重新画成(2)。由于主语和谓语跟这里的讨论无关,因此从略。这个结构,自提出以来,基本上一直作为句法学分析的基础,也作为组成句子的核心部分,是句子分析的基石。标句词短语CP、屈折词短语IP、动词短语VP代表了句子内部的三大块,也就是Rizzi(1997)所描绘的“标句层次”(complementizer layer)、“屈折层次”(inflectional layer)、“词汇层次”(lexical layer)。随后句法学的发展,虽有变化,但这样的结构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 适读人群 :语言文字工作者,大学师生 本书是西方*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的一种,叙述形式语法理论深入浅出,紧密结合汉语特点,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