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沧斋文存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 林徽因(1904—1955)是一位著名的女建筑学家,同时 又是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女诗人。1985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的《林徽因诗集》,为研究她的诗歌提供了较全 面的材料。早在20世纪20年代,林徽因就参加过“新月派 ”的文艺活动,但其诗歌大多创作、发表于30年代。这时 期的“新月派”,正如艾青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序》中 所说,“已奄奄一息了”,自1931年闻一多写作《奇迹》 之后,“已不可能出现什么奇迹了”。它的思想倾向受到 进步作家的严肃批评;它的新格律诗的实践虽取得了成绩 ,却也露出了弊端。加上主将徐志摩的机坠身亡,这一流 派濒于风流云散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登上诗坛的林徽因 ,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不全受“新月派”的影响,而 呈现出20世纪30年代诗歌纷繁的复杂、不断演变、非单一 化的特有风貌。 一 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受英美式的教育。中学时代是在北 京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中度过的。1920年随其父林长民到 伦敦,在那里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1924年又去美国学 习。因此,林徽因受英美文学影响颇深。在英国,浪漫主 义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而唯美主义也比其他西欧国家 流行。这两种思潮对林徽因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的。她最喜欢的外国作家就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勃朗宁 ,印度的泰戈尔等一代浪漫主义文学大师。 主观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 作家往往偏重于自己对理想和幻想的热烈追求。他们极注 重主观感情的抒发,崇尚心潮澎湃、激情勃发的创作心理 状态。而“灵感说”“狂迷说”则是这种创作心态的理论 根据。林徽因在一篇论诗的文章中说:“写诗,或又可说 是自己情感的、主观的,所体验了解到的;和理智的,客 观的所体察辨别到的,同时达到一个程度,腾沸横溢,不 分宾主的互相起了一种作用,由于本能的冲动,凭着有一 种天赋的趣味和灵巧,驾驭一串有声音、有图画、有感情 的语言,来表达这内心与外物息息相关的联系,及其发生 的悟理或境界。”她认定写诗要忠于内心的“感悟”,并 指明“这种感悟”就是“灵感”(林徽因《究竟怎么回事》 )。这种主张,正是浪漫主义创作论的反映。 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致力于对大自然的歌颂,着力于 对大自然的赞美、描绘,乃至于欣赏中世纪的田园生活。 林徽因显然受此影响。通览她的诗作便可以看出,绝大多 数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描绘。这些诗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是直接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抒怀。例如在《谁爱这不息 的变幻》里,她歌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雨露阴晴、花草 盛衰乃至整个人世间的轮回变幻。在《一首桃花》里,她 赞美“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在有意无意地/生姿顾 盼”。在《雨后天》里,她直抒道:“我爱着雨后天/这 平原的青草一片!”在《给秋天》里,表现了对秋天来去 匆匆的无限留恋和惋惜。在《对残枝》里,对梅花残落的 枝条表示深深的怜爱。在《十一月的小村》里,把山村的 江天、浓雾、茅屋、牧童,描绘得极富田园诗意。这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