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78.00
折扣价: 122.90
折扣购买: 儒家功夫哲学论(精)/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ISBN: 9787100202589
倪培民,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获复旦大学哲学学士、西方近代哲学硕士后出国求学,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国际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会长、纽约全球学术出版社《中外比较哲学丛书》主编、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近代欧洲哲学、因果关系哲学,尤其专注于儒家功夫哲学。主要著作包括On Confucius(《论孔子》,2002),On Reid(《论里德》,2002),Wandering: Brush and Pen in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笔墨哲思游》,2002),Confucius Making the Way Great(《孔子——人能弘道》,2010,2012,2021),以及80 余篇中英文哲学论文。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Understand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Lunyu with Annotations(《孔子论语理解—论语的新英文译注》,2017)是迄今为止英文世界最为详尽的《论语》译注本,该书2020 年获得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史嘉林图书奖”(Scaglione book prize)。
中国传统功夫论是哲学之功夫转向的丰富资源,反过来哲学也可以促使中国传统功夫论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反思和提升,形成功夫论的哲学转向。 在中国哲学领域,功夫论常被看作是宋明理学中以功夫概念带出的一系列修身养性的论说。但宋明儒者们从来没有犹豫过功夫概念是否能用于先秦的学说。在他们看来,不仅他们的功夫论源自于先秦儒学,道家、佛家的学说也都可以归结为功夫论。但功夫论并不自动地就等于功夫哲学。尽管在古代,不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还是中国的先秦或宋明,精神和身心的修炼本就常常以哲学的方式出现,但毕竟哲学的“智慧”指的是理性智慧。哲学的概念在今天已经与理性的思考密不可分。中国传统功夫论的论说当中,有些内容无疑已经是对功夫修炼的哲学反思,而且是高度哲学化的反思,但也有许多内容属于功夫的指导,其中蕴含的哲学内容还需要经过发掘、过滤、提炼、阐发,才能得到哲学理论形式的彰显。目前有关功夫论的研究多数还是属于思想史的研究,如思想脉络的追溯梳理、对古人思想观点的综述对比等等。这些思想史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但总体来说,在如何超出以古人的词汇和逻辑来整理和复述古人的思想,将功夫论作为思想资源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探讨,并将之与西方哲学进行碰撞、交流、对话,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功夫论在现代语境下的升华和进行哲学的重建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开拓空间。 功夫论之哲学化首先体现在提供概念和命题的分析。宋明儒虽然经常使用功夫概念,但都缺乏对此概念的哲学梳理。他们通常在人工、功力、功法、功效等含义下不加说明地使用“功夫”一词。当然,这些不同的含义能够在一个总体的功夫概念下面出现,表明了这些含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对这些含义缺乏梳理,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它们的丰富性和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如“知行合一”经常被理解为一个单个的命题。但在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四种不同的含义来:“不行则不知”,“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知行要并进”。这四句话的意思各不相同,需要仔细地梳理与分析才能明晰和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功夫论的内容常常具有不可分析和不可描述的性质。有些内容一经分析描述,其原有的对整体和过程的把握就可能失落,其在原有语境中的特殊功用就可能在抽象过程中受到歪曲。但功夫论的这些特征本身也需要有哲学的探讨、分析和诠释。 积三十年功力,阐发两千年儒家功夫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