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教育探路——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为中国教育探路——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作者: 朱永新/著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68.80
折扣价: 44.80
折扣购买: 为中国教育探路——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ISBN: 9787540794910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图书。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第一章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1999 年)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 属于前新教育实验阶段。作为发起人 的笔者,在这一时期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外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深入考 察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实际,为开展推动教育变革的新教育实验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准备。 20 世纪 80 年代初,笔者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师资班学习。其 间跟随燕国材先生从事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研究,并阅读了大量古代思想 家的著作。1986 年开始,为编写《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科学 的成就与贡献》一书,笔者不仅系统地研读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到西方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等中外教育思想家的著作,更对从古至 今的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梳理。1988 年,在编写《困境与超 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期间,笔者收集了大量当代中国教育的数据与 资料,既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的成绩而鼓舞,也为越来越严重 的教育经费短缺、应试教育等问题而焦心。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更驱使 笔者要为改变中国教育做点什么。到 1989 年《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 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这部著作完成之时,已经初步形成一种创造更好教育的使命感。 1990 年,在日本上智大学访学期间,笔者研究了明治维新以来特别 是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实地考察日本教育,并主持编写 了近 20 卷的“当代日本教育丛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近邻日本 教育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笔者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1993 年,笔者出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任职期间,先后在苏州大学推出了必读书目制度、激励性主辅修制度、学分制、文科改革试点班、理科强化实验班 等教育改革措施。这一系列探索,为日后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建设、卓越课程研发等积累了初步经验。 1997 年,笔者调任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此时,笔者开始系统思考 如何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模样,先后在苏州市推出改造相对薄 弱学校计划、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等,并在全国率 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些行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品质,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笔者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愿望。 这一时期是新教育实验的酝酿期,这个阶段的工作客观上为新教育 实验的萌发做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时代需要教育变革,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探索。此时,新教育实验已经呼之欲出。 二、实验初创期(2000—2002 年) 这个时期的新教育实验,基本特点是用理想和信念激励实验教师, 用思想和行动引领实验学校。1999 年,为了更好地适应政府工作,笔者 开始在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修读苏东水先生的东方管理学课程,并系 统阅读管理学、领导学等方面的著作。其中《管理大师德鲁克》一书中 的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笔者:1950 年元旦,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弥留中 的另一位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彼特对年轻的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 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 非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熊彼特的这番话 给了德鲁克“衡量自己成就的尺度”,也给笔者带来了内心的冲击,让笔 者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的角度和个人社会价值的考量尺度。笔者猛然意识到,尽管这些年出版了不少作品,但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于是,笔者决定改变话语方式, 改变行走方式, 真正地走近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学生父母,走进中小学、幼儿园,走进一线教育生活。 ......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20多年来不断关注国家教育,本书是他对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发展历程的梳理。 本书深刻解读新教育共同体前行的理想、方针,并解密如何让老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书被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举荐为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