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盐

舌尖上的盐
作者: 徐格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6.20
折扣购买: 舌尖上的盐
ISBN: 97871080430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世上的盐 在人类历史上,盐是第一个调味品,盐是第一个保鲜 剂,盐是第一个大宗商品,盐曾被用作货币,制盐是农业 社会开始的重要标志。盐贯穿了文明发展史,渗透到人类 社会各个角落,融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等诸 多领域。 文明建立在盐的基础上。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狩猎和 采摘为生,收获随季节更替和天气变化波动。夏秋季食物 充裕,但由于缺乏保存方法,富余的鱼、肉、野菜和野果 在炎热天气里很快就腐烂了。冬春季食物匮乏,人们不得 不忍饥挨饿,或以劣质食物果腹。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学 会制盐后开始腌制食物,寒冷的冬季不再挨饿。腌制食物 使长途旅行更加便利,使人类能离开自己的栖息地,到更 远的地方谋生。盐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文明发 展。 为了获取盐,早期人类常在海滨、盐矿或盐湖周边定 居,这些定居点逐渐发展为村落、集镇、城市乃至国家。 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盐成为第一个大宗商品。掌握盐资 源的部落往往能快速崛起,进而发展为强大国家。古罗马 人发明了平锅煮盐法,提高了食盐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他们在地中海沿岸修建了四通八达的运盐大道,构筑了 横跨欧亚非的食盐贸易网。著名的萨拉莉亚大道(盐大道 ,Via Salaria)就是为了将地中海的盐运往罗马。食盐 生产和贸易为古罗马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帝国500年的辉煌 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发给士兵的津贴就包括一定量的 盐(或可低价购盐的票券),这一典故是英语“工资”的 最初来源(英语中salary和salt源于同一词根)。 罗马帝国衰败后,地中海始终维持着欧洲商贸中心的 地位。为了控制食盐贸易,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两个 城邦爆发了旷日持久战。曾游历中国的威尼斯商人马可· 波罗也参加了威热战争,其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The Travels of Maro Polo),近代有学者认为该书系 杜撰,质疑他是否真正到过中国。2012年,德国图宾根大 学(University of Tubingen)著名汉学家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教授列举了《游记》中的诸多细节,以事 实证明马可·波罗确曾来过中国。傅汉思列举的证据就包 括,马可·波罗详细描述了元代中国特有的制盐方法和盐 税征收流程,没有到过中国的人不可能了解到这些细节。 《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向西方展示了华夏文明的全景 ,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并对15世纪地理大发现产生 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去世半世纪后,威尼斯最终于 1380年击败热那亚,获得食盐贸易控制权,从而攫取了巨 额商业利益。 威尼斯人对欧洲食盐的垄断维持了上百年。1488年,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Bartholmeu Das,1451—1500)发 现了更为经济的海上贸易航线。他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 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迪亚士的探险活动开 启了大航海时代,欧洲贸易中心也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各国派出一大批冒险家开辟海上新航线。随着新世 界的发现,鳕鱼和动物毛皮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物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