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本草纲目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1药毒界定,养生穷理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已是现代人的时尚需求,因此,养生之 道越来越被津津乐道。中国人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许多养生方面 的宝贵经验,而《本草纲目》则为其中之一。李时珍以其毕生精力,亲历实 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格物穷理,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明 确指出“治未病、药补不如食补、四性五味、药食同源’’的养生观念,对 养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本草纲目》巨 典之中。 食丹不如善养生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 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学科领域,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 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 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本草纲目》中指出:‘‘窃谓月乃阴魂 ,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 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 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把药物分成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类 。 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和卤部四个部分。 植物药: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 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其中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 草、蔓草、石草等小类。 动物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 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养生宝典。 古代帝王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与天齐寿。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可 谓是把寻找长生不老的妙药作为他执政后期几乎最重要的事情了,因此他每 年都会派很多的人去求仙找药,想达到长生不老的夙愿。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也对长生不老的仙丹情有 独钟,竟然生病不相信太医开的药方,只吃那所谓的延年益寿的灵药。 这些专供皇帝服食的仙丹究竟是什么东西?真的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吗? 事实上,古代“仙丹”里的重要成分是“水银”,即化学物质汞(Hg), 有剧毒。秦始皇当年营造陵寝时,即在陵中注入水银以防盗。中国传统医学 观认为,“水银主治疥瘙痂疡百秃,杀皮肤中虫虱”。古代的炼丹术士另有 发现,认为水银能“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 很多被中医奉为经典的医书中都记载水银“久服成仙”,但《本草纲目 》驳斥了这一说法,并指出:“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人气熏 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银但不 可服食尔。”于是,这些服用仙丹的帝王不但没有长生不老,反而健康更加 恶化,走向衰亡。 养生不是为了追求“不死”的境界,而是让人在健康的基础上尽享天年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数百条有关轻身、延年、益寿的医理及药方,为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目的不是为实现长生不死的神话,而是帮助人 们更健康地生活,享受养生所带来的健康身体和恬静心情。所以,我们大可 不必把养生当成任务来完成,而是将其视作一种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 式。 药毒界定,药补不如食补 民间盛传:是药三分毒。其“毒”是指药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指它独 特的气、味、归经。药是用来治病的,当人生病后,就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 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虚的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一般药是有毒的,长期 吃药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药补不如食补好,寓补于食有医道,寒热温凉当分辨,平衡膳食不过饱 。《本草纲目》中指明“药补不如食补”。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 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 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些都说明平时饮食调养的 重要性。 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名医均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 多重于调补”。所以从古至今,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还是用于促进身 体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因为食物不但含有各种营养素,为人体所必 需,而且,每一种食物对于防病和治病都有各自的功效。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食物和中药并无绝对的分界。不论五谷杂粮、 蔬菜水果,还是鸡鱼肉蛋,都能作药用。每一种食物,都同中药一样,具有 酸、辛、苦、甘、咸、寒、凉、温、热、平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物 同时也是药物。 专用的药物具有某种轻重不同的毒性和弊害,而食物则是无毒的。在需 要用“补”的人,则以“食补”为最好。因为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按 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选择适当的食物,就可以发挥其“补正”的作用,从而 有利于身体健康。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