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精)
作者简介
[英]朱迪丝?弗兰德斯 Judith Flanders 国际畅销书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的知名社会历史学家,现任英国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她经常为《每日电讯报》《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稿,出版了多部有关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书,包括《消费热情: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休闲娱乐》《维多利亚之家:从分娩到临终的家庭生活》《谋杀的发明:维多利亚人是如何沉迷于死亡和侦查并创造现代犯罪的》。
内容简介
英国民众对维多利亚女王的态度多次逆转 【节选自《维多利亚时代》第12章】 民众对王室的态度变化,有时可以从街上的人群规模中体现出来。在维多利亚女王刚登基时,公众对她少有兴趣。1837年,威廉四世去世之后,年轻的女王从肯辛顿宫乘着马车到圣詹姆斯公园,却没有激起民众的兴趣。有人评论:“我对没听到什么呼喊声感到惊讶,她经过的时候没几个人摘帽致意。”当女王出现在宫殿窗前,正式宣布成为英国君主时,“人们没有欢呼”—— 直到一位侍臣逼迫大家。6个月后,在她去议会的路上,“没有一人举帽致意”。在皇家赛马会上,她“还算受到了欢迎:有些人叫喊,声音却不大,有几个人摘了帽子”。政治日记家查尔斯·格雷维尔显然觉得,这没什么意思。 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典礼开局不顺。最初日期设为1838年6月20日—— 这是威廉四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反对者表示,吝啬的政府故意这样安排,为了省钱而将加冕日定在哀悼日。后来日期被移到了6月28日—— 这又招来了商业界的抱怨:首先,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生产纪念品;然后,改时间之后,他们已经做出的纪念品,上面都印着错误的日期。新上任的议员迪斯雷利在典礼的前一周兴致不高。按规矩,议员必须身着正式的宫廷服饰;他对妹妹说,他打算不去参加典礼以便省钱,不愿意“穿得像个奴才一样”。然而,几天后,他惆怅地写道,“伦敦非常喜庆”, 游行的路线“几乎铺满了观看的席位”,一旦它们被“地毯和彩色挂饰装饰之后”,看上去很美。作为外交城市的伦敦也挤满了外国的达官贵人,“每晚都能看到他们精美的制服和闪耀的金星”。毫不奇怪,迪斯雷利“还是”参加了加冕礼,用这次机会来积累滑稽事件:墨尔本勋爵“看上去非常尴尬和粗俗,他的冠冕立在鼻子上”,“像屠夫一样” 握着象征政府的宝剑;“身着缎带的军官和穿着长袍的总督们…… 像是在宝座后面摔跤的学生”。一位年长的罗尔勋爵,爬上台阶到宝座前鞠躬,脚被加冕袍绊住,从台阶上摔落下来。“邪恶的”迪斯雷利严肃地对客人说,罗尔勋爵的失足是“勋爵的义务”。 人群喜欢游行,却不一定喜欢游行的主角。两年后,维多利亚女王的未婚夫在街头小调里被称作“德国香肠”(其中有淫荡的含义)。虽然“无数的人群”站在大雨中观看新婚的女王在大喜的日子经过他们身边,但他们“没有发出任何欢呼声”。后来,王室的受欢迎程度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当一个王室婴儿诞生后(一共有9个),公园鸣枪庆祝,不少家庭门口或商铺前挂满装饰来纪念这一事件。1842年,没有多少楼用装饰的方式来庆祝威尔士王子的诞生。但到了1848年,在女王诞下又一个孩子之后,剧院演奏《天佑女王》,有些“没礼貌”的人拒绝摘下帽子,更多狂热的支持者对此表现出愤怒的态度。一份报刊认为,这表现出“忠诚的态度”。然而,在同一本杂志中,对于一位叫尼尔德的吝啬鬼死后把25万英镑留给女王的行为,它简洁地表示:“基于精神错乱的缘故”,遗嘱有可能被判无效。 女王经历的7次暗杀未遂,让公众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仰慕之情,继而产生了喜爱之情。女王的高龄和在位时间之长,最终激起了崇敬之情。第一次暗杀发生在1840年;1842年的两起暗杀事件只相隔几天。第一次暗杀事件发生在女王骑马的时候;她迅速探访了母亲,安慰她, 然后又回到公园,“受到人群极其热情的欢迎”。所有在马背上的男人“组成护卫队,护送她回到宫殿,发出热烈的欢呼”。这也许是格雷维尔第一次记录人群主动为维多利亚欢呼。他补充道,暗杀“唤醒了沉睡的忠诚感”。在1842年第一场暗杀之后的第二天早晨,“众多体面的人”站在白金汉宫外数个小时,直到女王和随从如往常一样到公园散步。虽然经历了暗杀,但女王依然用她的开放式马车—— 这引来“一声长而洪亮的欢呼,伴随着手绢和帽子的挥舞”。从宫殿到海德公园角的路上站满了人,公园也挤满了观众。当女王到达时,“所有人都摘下了帽子”—— 这是几年内的巨大改变。到了1850年的第五次暗杀,剧院观众已习惯了在这种情况下欢迎女王。 然而公众的好感来得迅猛,去得也快—— 主要是因为女王的行为。在阿尔伯特亲王于1861年逝世后,女王过上了与世隔绝、按照19世纪标准来看都太极端的哀悼生活。一年甚至两年的私下悲痛值得尊敬,然而女王固执地住在温莎城堡和她的两个私人宫殿(奥斯本和巴尔莫勒尔)里,拒绝住在伦敦或者履行仪式职责。很快,公众明确地把这当作放弃职责的表现。1864年,白金汉宫被贴上一张告示:“由于之前住户的生意惨淡,这些恢弘的建筑将出租或出售。”4年后,情况依然没有改观。街上经常出现不那么诙谐的告示: 维多利亚! 适度的哀悼是对逝者的尊重; 过度悲痛是生者的敌人。 ——莎士比亚 ◆这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英国民众的至暗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帝国繁荣昌盛vs民众饥寒交迫 ◆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提高vs贫穷导致犯罪率升高 ◆火车和豪华马车随处可见vs穷人步行20公里上下班 ◆医疗技术延长了平均寿命vs半数贫困儿童活不过5岁 ◆翻开本书,走进辉煌又黑暗的维多利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