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全球史078圣巴塞洛缪大屠杀:宗教纷争、大国博弈与法兰西王国的衰落

华文全球史078圣巴塞洛缪大屠杀:宗教纷争、大国博弈与法兰西王国的衰落
作者: [英] 亨利·怀特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1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华文全球史078圣巴塞洛缪大屠杀:宗教纷争、大国博弈与法兰西王国的衰落
ISBN: 9787507553459

作者简介

亨利?怀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皇家协会《科学论文索引》督导,《地图杂志》文献评论员。

内容简介

16世纪理应被称作文艺复兴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学术和宗教得以复兴,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法兰西大地开始出现了新思想,呈现一种新气象,人们纷纷觉醒,不甘心成为供贵族奴役的牲口或是为贵族缴纳税赋的机器。他们打算做一些比伐木工人和运水工人的工作更伟大的事情。伟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很早就开始酝酿了。如果君士坦丁堡没有衰落,如果东方有识之士没有被驱使前往西方寻求庇护,宗教革命很可能会推迟,但终会到来。就在约翰内斯·古登堡印刷第一页《圣经》时,罗马的神权专制开始动摇。当瓦斯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时,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凯旋时,世界正处于一个崭新且又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期。动荡不安和怀疑困惑的情绪弥漫着整个欧洲。修道院里的修士、洞穴里的隐士、城堡里的男爵、法庭里的律师及乡村神父都感受到了这种躁动不安的情绪。继承王位的王子怀疑教会的权威性,于是将教皇从罗马驱离。当时,智者和学者的攻击使教会没有任何神圣性可言了。弗朗索瓦·拉伯雷愤世嫉俗,利用隐蔽的讽刺手法使神父成为笑料;伊拉斯谟利用伏尔泰式的尖锐的讽刺方式质疑教堂最显而易见的弊病;乌尔利希·冯·胡登在其《默默无闻者的来信》中利用不那么优美但通俗易懂的方式质疑教会弊端。假如16世纪提倡打破旧习的人只是利用辩论和讽刺的手段来抨击神父不检点的生活和勒索百姓的行为,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为法兰西带来变革。教会的教义已经堕落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人们心如死灰,生活一成不变。突然,一些神职人员好像是相互商量好了似的开始在欧洲活跃起来。法兰西的乔治·勒费尔夫、瑞士的胡尔德里奇·祖格尔、英格兰的威廉·廷代尔及德意志的马丁·路德都传授同样的教义。各个国家的宗教改革都会保留教义的总体特征,但会采取独特的改革手段。就在新教教义空白的地方,宗教改革顺势融入了共同的教义特征,并延续发展到现在。假如宗教改革在法兰西没有取得彻底胜利,那是因为改革未能关注到法兰西人的性格。然而,法兰西的宗教改革最终还是获得了本土自然而然的发展。乔治·勒费尔夫及门徒威廉·法雷尔比马丁·路德还早几年宣传“因信称义”的教义,该教义信条是新式教会的基石。 法兰西国王查理九世统治时期宗教战争史的开端 法兰西王国中衰一百年的关键事件 一场宗教纷争引发的大国博弈与霸权争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 皇家协会《科学论文索引》督导 《地图杂志》文献评论员 亨利?怀特代表作品 法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里德?莫雷 隆重推荐 剑桥大学图书馆 哈佛大学图书馆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 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