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山大德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
作者简介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县人,自幼聪慧过人,性格豪爽,淡泊名利,研读儒学,兼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以及黄老庄列。1861 年偶读《大乘起信论》,深深地被经中甚深微妙的佛门大智慧所折服,一心学佛。鸦片战争后,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仁人志士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杨仁山曾萌发过实业救国思想,然而在两度出访英、法,考察其政教工业之后,最终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佛教的振兴事业,以此做为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救国必须先救教,而振兴佛教必须从流通经典开始。 从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起,花费毕生精力,刻印了经典两千余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余卷,佛像十余万帧,对近代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佛教教理方面推尊华严学说,并且深入研究净土法门。常以“教宗贤首,行在弥陀”做为一生的佛教总结。并且主张八宗兼弘,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佛学人才: 谭嗣同专于华严,桂伯华精于密宗,黎端甫善于三论,章太炎、谢无量、梅光羲、李证刚、欧阳竟无均擅长于法相唯识。 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中国宋元以后失传的隋唐古德著述三百多种,择其精要刻印流通,使三论宗、唯识学等宗派得以旧义复明、宗旨重光、绝学恢复,近代中国佛教因此走上各大宗派全面复兴之路。 1907 年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祇洹精舍”,培养精通英文、梵文的高级佛教人才,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佛法。该精舍以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弘法、研究人才为宗旨,采用新式佛教教育制度,为现代佛教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杨仁山居士刻经流通,兴办教育,讲学研究,对近代佛教之重振贡献极大,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内容简介
十宗略说 律 宗(一名南山宗, 有另立头陀行者, 此宗所摄)佛住世时, 以佛为师, 佛灭度后, 以戒为师, 戒有大小乘之别, 大乘则宗?梵网? ?戒本? 等, 小乘则宗?十诵? ?四分?等, 大则七众同遵, 小则专制出家, 以出家为住世僧伽, 非严净毗尼, 无以起人天皈敬也, 唐?道宣律师盛弘此宗, 著述甚富,时人称为“南山宗”,近代宝华山三昧律师, 专以此法轨范僧徒,师资相传, 代有闻人, 夫戒、定、慧三学, 次第相须, 未有不持戒而能骤得定慧者, 而学者往往置之, 何也? 盖律学检束身心,持之者违背凡情, 随顺圣道, 不持者违背圣道, 随顺凡情, 安见其脱生死关, 断轮回路耶? ?楞严经? 中优波离尊者云: “我以执身, 身得自在, 次第执心, 心得通达,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 斯为第一,” 后之学者, 其以是为法焉可, 俱舍宗(一名有宗) 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在声闻对法藏内, 最为精妙, 专弘有宗, 源出?毗婆沙论?,陈?真谛三藏译出, 并作疏释之, 佚失不传, 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 门人普光作记, 法宝作疏,大为阐扬, 当时传习, 有专门名家者, 遂立为一宗焉, 后来通方大士, 莫不详览, 及至今日, 则无人问津矣, 窃以大小二乘, 不可偏废, 如此妙典, 岂可终秘琅函耶? 有志之士, 其亦措心焉可耳, 成实宗 ?成实论? 译于姚秦?罗什三藏, 其中具明二空, 立二种观,(谓空观、无我观), 有二十七贤圣以摄阶位, 于小乘中, 尤为优长, 六朝名德, 专习者众, 别为一宗, 至唐而渐衰, 后世则无闻焉, 夫古人崇尚之典, 必有可观, 好学英贤, 试取而阅之, 亦知一家门径也, 三论宗(一名性空宗)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是为三论, 破外道小乘, 以无所得而为究竟, 正合般若真空之旨, 故亦名为性空宗, 文殊师利实为初祖, 马鸣、龙树、清辨等菩萨继之, 鸠摩罗什至秦盛弘此道, 一时学者宗之, 生、肇、融、睿, 并肩相承, 生公门下昙济大师, 辗转传持, 以至唐之吉藏, 专以此宗提振学徒, ?三论?之旨, 于斯为盛, 天台亦提?中论?,其教广行于世, 而习?三论? 者鲜矣, 吉藏有疏若干卷, 今从日本传来, 或者此宗其再兴乎。 天台宗(一名法华宗) 陈隋间, 智者大师居天台山, 后人因以山名宗, 称为山家,盖自北齐慧文禅师悟龙树之旨, 以授南岳慧思, 思传之智者, 而其道大显, 以五时八教, 判释东流一代圣教, 罄无不尽, 正宗?法华?,旁及余经, 建立三止三观、六即、十乘等法, 为后学津梁, 其著述有三大五小等部, 辗转演畅, 不可具述, 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 见灵山一会, 俨然未散, 其说法之妙, 从旋陀罗尼流出, 无有穷尽, 人问其位居何等, 乃曰: “圆五品耳,” 临舍寿时, 念佛生西, 可见佛果超胜, 非思议所及, 才登五品, 已不能测其高深, 而犹以西方为归, 世之我慢贡高, 不学无术者, 其亦稍知愧乎! 贤首宗(一名华严宗) ?华严? 为经中之王, 秘于龙宫, 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 流传人间, 有唐?杜顺和尚者, 文殊师利化身也, 依经立观,是为初祖, 继其道者, 云华智俨、贤首法藏, 以至清凉澄观, 而纲目备举, 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 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 奥义, 如日丽中天, 有目共睹矣, 后之学者, 欲入此不思议法界, 于诸祖撰述, 宜尽心焉,慈恩宗(一名法相宗, 奘师虽生兜率, 不别立宗, 其徒著述,仍以极乐为胜也)天竺有性、相二宗, 性宗即是前之?三论?,相宗则从?楞伽? ?深密? ?密严? 等经流出, 有?瑜伽? ?显扬? 诸论, 而其文约义丰, 莫妙于?成唯识论? 也, 以弥勒为初祖, 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 相继弘扬, 唐之玄奘, 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 精通其法, 归国译传, 是为慈恩宗, 窥基、慧沼、智周, 次第相承, 论疏流传日本, 今始取回, 宋以后提倡者渐希, 至明季而大振, 著述甚富, 皆有可观, 此宗以五位百法, 摄一切教门,立三支比量, 摧邪显正, 远离依他, 及遍计执, 证入圆成实性,诚末法救弊之良药也, 参禅习教之士, 苟研究此道而有得焉, 自不至颟顸佛性, 笼统真如, 为法门之大幸矣, 禅 宗(一名心宗) 达摩西来,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历代相传, 人皆称为禅宗, 其实非五度之禅, 乃第六般若波罗蜜也, 观六祖盛谈般若, 则可见矣, 自释迦如来咐嘱迦叶为第一祖, 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 为东土初祖, 又六传而至慧能, 适符“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之记, 厥后五家鼎盛, 各立纲宗, 临济则提三玄三要, 曹洞则传五位君臣, 以至沩仰之九十六圆相, 云门之三句,法眼之六相, 门径虽殊, 其剿绝情识, 彻证心源, 无有异也, 尝考古今参学之徒, 开悟有难易, 证契有浅深, 其言下便彻, 立绍祖位者, 法身大士, 随机应现也, 如临济遭三顿痛棒, 及见大愚而后悟者, 大心凡夫之榜样也, 自宋元至今莫不穷参力究, 经年累月, 不顾身命, 始得契入者, 根器微小故也, 或疑禅宗一超直入, 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 无生死可断, 无涅槃可证, 何有浅深之别? 不知此宗不立阶级, 的是顿门, 以夙因言之, 不无差降,浅深属人, 非属法也, 慨自江河日下, 后后逊于前前, 即有真参实悟者, 已不能如古德之精纯, 何况杜撰禅和, 于光影门头, 稍得佳境, 即以宗师自命, 认贼为子, 自误误人, 岂惟浅深不同,亦乃真伪杂出, 盖他宗依经建立, 规矩准绳, 不容假借, 惟禅宗绝迹空行, 纵横排荡, 莫可捉摸, 故黠慧者窃其言句而转换之,粗鲁者仿其规模而强效之, 安得大权菩萨, 乘愿再来, 一振颓风也哉! 密 宗(一名真言宗) 如来灭后七百年时, 龙猛菩萨开南天竺铁塔, 遇金刚萨埵,受职灌顶, 秘密法门, 方传于世, 金刚萨埵亲承大日如来, 即毗卢遮那佛也, 龙猛授之龙智, 唐初善无畏三藏东来, 是为此方初祖, 又有金刚智、不空及一行、惠果, 皆系金刚阿阇黎,大阐密教,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 ?金刚顶经? 等为依,立十住心, 统摄诸教, 建立曼荼罗, 三密相应, 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 惟佛能知, 非因位所能测度, 至于祈雨治病等法,其小焉者耳, 然此法门, 非从金刚阿阇黎传受, 不得入坛行道,此方久已失传, 惠果之道, 行于日本, 至今不绝, 西藏喇嘛,亦崇密乘, 今时学者但持诵准提、大悲等咒, 至心诚恳, 亦得密益, 欲知其中奥妙, 须阅?大日经? 疏释, 及?显密圆通??大藏秘要? 等便悉, 净土宗(一名莲宗, 有立般舟行者, 此宗所摄) 以果地觉, 为因地心, 此念佛往生一门, 为圆顿教中之捷径也, 四生六道蒙佛接引, 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 非佛口亲宣, 谁能信之, 既信他力, 复尽自力, 万修万人去矣, ?华严经? 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故净土宗应以普贤为初祖也, 厥后马鸣大士造?起信论?,亦以极乐为归, 龙树菩萨作?十住? ?智度? 等论, 指归净土者, 不一而足, 东土则以远公为初祖, 其昙鸾、道绰、善导三师, 次第相承, 宋之永明, 明之莲池, 其尤著者也, 以念佛明心地, 与他宗无异, 以念佛生净土, 惟此宗独别,古德云: 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者, 一往之辞, 夺境不夺人也,应作四句料简: 如云去则决定去, 生则实不生者, 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 生亦实不生者, 人境俱夺也? 去则决定去, 生则决定生者, 人境俱不夺也, 依净土三经, 及天亲?论?,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 方合往生二字之义, 后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 拨置西方弥陀, 以谓心外取法, 欲玄妙而反浅陋矣, 岂知心外无境, 境外无心, 应现无方, 自他不二, 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于四生六道之中? 现极乐而清凉自在, 解脱于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 直须证法性身, 方能住法性土? 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 其或未然, 仍不免隔阴之迷, 随业轮转耳, 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 否则专主持名, 但须信愿切至, 亦得往生也,出世三学, 以持戒为本, 故首标律宗, 佛转法轮, 先度声闻,故次之以小乘二宗, 东土学者, 罗什之徒, 首称兴盛, 故次以三论宗, 建立教观, 天台方备, 贤首阐?华严?,慈恩弘法相, 传习至今, 称为教下三家, 拈花一脉, 教外别传? 灌顶一宗, 金刚密授, 故列于三家之后, 以上各宗, 专修一门, 皆能证道, 但根有利钝, 学有浅深, 其未出生死者, 亟须念佛生西, 以防退堕,即已登不退者, 正好面觐弥陀, 亲承法印, 故以净土为焉。 ★ 中国近代居士佛学的开拓者和佛学教育家,有“晚清佛教第一导师”之誉; ★ 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 ★ 本书是杨仁山大德毕业治学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