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胜利 : 一部白手起家的帝国崛起史(帝国政治及社会权力的创造与行使)
作者简介
德克斯特·霍约斯(Dexter Hoyos),悉尼大学古典文学和古代史副教授、古罗马历史与文献的专业学者。主要研究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人和迦太基人;迦太基的文化、历史与影响。著有《汉尼拔:罗马最大的敌人》《迦太基人》《掌控西方》等作品。
内容简介
"在不经意间,罗马的帝国主义打造了一个整齐划一、规模庞大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个实体最终吸收并改变了帝国主义者自身。无论前2 世纪和前1 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将地中海世界纳入自己的统治是否出于刻意,都没有人能预见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在不出一百年的时间里扩大统治秩序。不断扩充的军团,也吸纳了西班牙、高卢、阿非利加、希腊等民族的后代,这些人原本都是罗马人白眼相待的臣属民族。罗马人也没想到,帝国会在很大程度上由那些一度武力抵抗罗马(但最终失败)的民族后代来守护。 大众心中的“罗马人”大体指同一种人,那就是历史上生息繁衍于台伯河畔罗马城的人。然而“罗马人”的概念却最终扩展为一幅怪异的图景:(比如说)“ 罗马人”最终在410年退出不列颠,让倒霉的不列颠人自行收拾残局。而410 年的不列颠人已经与圣奥古斯丁和默西亚年轻的弗拉维乌斯·阿艾迪乌斯一样,是标准的罗马人,他们在某一天最终成为西罗马帝国的最后守护者。同样不真实的图景还有,一开始被帝国踩在脚下的弱势民族,最终仍然要在一成不变的中部意大利人的铁蹄下俯仰求生。帝国境内各民族,不仅仅是各省民族,确实在多数时间里都被踩在脚下,这个观点很对。不过,造成这一现象的既是帝国当局也是各省当地的精英,两者恰好形成了深度重叠。 如前所述,现代人对罗马帝国主义和帝国影响的评价,至今仍然高度分化。那个“所有人都因帝国受益”的图景,在本质上回到了普林尼、阿埃利乌斯·阿里斯蒂德斯及其贵族同袍的观点上。但随着人们对文献档案里的证据研究得越来越深入,这幅图景也就不那么诱人了。尽管坚持这一观点的人仍然大有人在,尽管蒙提·派森1979年的电影更让它甚嚣尘上,这一观点在学界也没那么吸引人了。相反,如前所述,对某些现代评论家而言,整个罗马帝国都可以被定性为一种巨大的抢掠或是强暴体制。这一论断在很大程度上与另一位古代权威的说法相符,他就是圣奥古斯丁。“你可以将正义搁置,”奥古斯丁写道,“如果不大规模掠夺,如何造就一个王国?因为反过来说,如果已经成为王国,抢掠算什么呢?”也就是说,奥古斯丁认为,成功的抢掠日积月累总会造就一个王国,而一旦成为王国,抢掠也就无人计较了。" "★德克斯特·霍约斯研究罗马历史36年,讲清了罗马的复杂性,一本顶一套。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学术高度,从现实角度看有借鉴意义 本书写法有别于其他重点铺陈史料、皇帝故事的古罗马史,在本书中,史料的作用是观点的支撑,写法高屋建瓴,探讨政体、制度、征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是什么使如此庞大的帝国良好运转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了解罗马帝国,不能只读通史,更要分析一个帝国的基因 罗马人为什么一定要“毁灭迦太基”?罗马皇帝如何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中一步步获得绝对的权力?为什么说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孕育着“帝国主义”的因子?又如何在大一统中隐藏着反叛和解体?崇高还是暴政,这本书告诉你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罗马? ★从共和到帝国,融历史于时政,揭开罗马帝国白手起家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资本 罗马如何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小城市,成长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什么驱使罗马人追求战争,追求胜利?罗马帝国有何独特之处,让其统治得以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崛起背景、过程、成因、败因,治理的得与失皆直陈根本。 ★罗马帝国的建立是后续所有欧洲帝国的模板,读懂罗马帝国看透西方格局 罗马帝国经历了重重阻力,取得一场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将尽善尽美的帝国记忆和大一统的“帝国模板”注入后来各个时代、各位后继者的文化之中。“罗马一体”的记忆也为后世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表征增色添彩,直至近现代仍然相沿不绝。罗马的军事出击和领土扩张不是某位元老、某位皇帝的个人意志,而是所有罗马人对“荣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