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身体语言(或称非语言交流)是人类及其他一些动物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 ,通过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手势、姿势、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 身体语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方式,使用身体语言代替口头表达。 身体语言可以起到与口头表达相同的效果,其中包括用静默无声的方式 传达串通和共谋的信息(比如,向对方眨眼睛)、表达同意的意思(比如,点 头)、表达羞辱的意思 ’(比如,英国式的V字形手势),以及表示赞许(比 如,竖起拇指)。 ◇使用身体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我们最为常见的是,说话的人会潜意识地运用手部姿势和动作增强他们 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手势和动作也反映出他们热切地希望倾 听者能够接受他们所表达的观点。 ◇情绪会通过身体语言泄露出来。 一些非语言行为(比如,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展露出快乐的微笑,或者 面带怒容)很容易被人们发现,让人心领神会。还有另外一些身体语言(比如 ,身体的指向和瞳孔的扩大)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情绪。更确切地 说,身体语言倾向于表露人们内在的情绪、感受、态度和看法,而表现出这 些身体语言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希望隐藏他们自己内在的情绪 和感受。要把这些手势、动作或迹象放在所处的情境来看,或者将之放在所 涉及的身体其他部分的姿势群组中看,否则很容易被人们遗漏、忽略或错误 地识别。身体语言的早期研究 身体语言和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样源远流长。但是,开始科学地理解和 研究身体语言是在近几十年。那个时候,部分活跃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和 人类学家开始对身体语言的组成部分展开详尽的分析。然而,在20世纪之前 ,就有一些人对身体语言进行过研究。 17世纪关于身体语言的第一本书大约出现在360多年以前。约翰·布尔 沃写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1644年出版)一书,对手部动作的意 义展开了开创性的考察和研究。 19世纪19世纪,戏剧和哑剧老师们教导演员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 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1900年威廉斯·文特,德国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曾经出 版过《道德心理学》一书,其中有一章重点论述了身体的姿势语言。身体语 言和动物的进化 许多动物都会应用某种类型的身体语言——尽管只是在它们见面的时候 转过身来相互面对着面,判断对方的来头,准备应对友好或不友好的相遇。 大多数动物通过姿势或手势只能传递一些简单的信号。 人类复杂的身体语言是不断演变和进化产生的结果。 我们人类获得一大天分——通过姿势来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主要是 来自干史前的猿,即现存的黑猩猩的近亲。黑猩猩与人类一样,是群居的社 会性动物。它们为了生存而合作,它们彼此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他们主要 运用非语言方式——比如姿势、面部表情和触摸动作——来表示控制或支配 ,顺从或屈服,友好或敌对。黑猩猩做出来的一些动作,与人类在类似情况 下做出来的动作几乎如出一辙。下面举出了两个例子。 ◇一只黑猩猩问候另一只黑猩猩的时候,可能会撅嘴,那样子看起来就 像我们人类的亲吻动作。 ◇当一只黑猩猩遇到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黑猩猩时,他会低下身体,这 就像员工见到老板问候一样。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经过进化,非语言交流已经被某种更加方便有效的 东西——言辞所取代。但是,非语言交流仍然继续存在: ·非语言交流用于增强和补充说出来的观点和看法。 ·非语言交流用于代替口头表述观点和看法,例如,需要保密,或者距 离阻碍了有效的语言沟通的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表达情绪和观点的一种方法,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 是无意识的。 ·非语言交流是相互问候致意、表现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非语言交流是传达侮辱性含义的一种方式。 人类有潜能表现出姿势、做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进化和演 变方式。这些变化非常重要,因为面部表情和做手势是身体语言的主要组成 部分。 鱼类、爬行类和灵长类哺乳动物,比如负鼠,几乎不能通过面部表情表 达其情绪和感受。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最多会注视或张开嘴。一些更加 高级的哺乳动物,比如猫,就能活动它们的耳朵、眼睛和嘴,表示一些基本 的情绪,比如,恐惧和敌意。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猴子、猿和人类)面部的活 动性是最大也是最多的。 灵长类动物的面部可以表达出诸如恐惧、友好和敌对的情绪,通过研究 猿和猴子,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基本的面部表情是灵长类动物遗传特征的一 部分。和人类一样,猿和猴子也可以做出如下表现: ◇如果生气,会皱眉、绷着脸(参见图1)。 ◇大怒的时候会咆哮、吼叫,露出上面的牙齿(参见图2)。 ◇如果感到恐惧会扬起眉毛(参见图3)。 如果受到惊吓会将嘴角向后拉,嘴巴张开,露出臼齿(参见图4),并发 出尖叫。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些哺乳动物的前肢进化成爪子、蹄子,可以用于 表达。例如,一匹马如果处于兴奋状态,可能会用马蹄跺地或刨地。 灵长类动物的前肢进化成了手臂,当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爬树,或者从一 棵树上荡向另一棵树的时候,通过“有力的捏握”,就可以用大拇指和其他 手指抓住树枝(参见图5)并攫取食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具 有良好的“巧握”能力,保证它们能够精确地操控细小的东西。 相对来说,黑猩猩具有高度发展的巧握能力(参见图6),因此它们可以 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它们可以折断树枝并去掉上面的枝叶,将之伸进白 蚁的巢穴中(参见图7),寻找它人体动作学和人际距离学 人体动作学和人际距离学共同形成了现代非语言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1.人体动作学 人体动作学也被称为举止神态学,是研究人们在与另一个人谈话时通过 肢体动作进行沟通的学科。 雷·L.伯德惠斯特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人体动作学的先驱。他运 用慢镜头回放那些表现对话场景的电影,分析人们的行为动作。他在许多著 作中阐述了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代表作是《人体动作学导论》(1952年出 版)。 阿尔伯特‘E.舍夫兰,美国精神病学家,也是一位对人体动作学的研 究有巨大贡献的开拓者。他认为人类的活动由许多细微的、习惯陛的动作组 成,并对这些活动进行了分类,将其归到更大的类别之中。他发现,示爱行 为往往沿着一套可以预见的行为顺序而进行。同时他还意识到,当人们将其 他人算在一个团队中的时候,或者将其他人排斥在一个团队之外的时候,人 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姿势,或者采取不同的动作。单独个体的姿势发生变 化,可以反映出他们赞同其中的哪些人。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