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彩色插图本共2册)

中国文化要略(彩色插图本共2册)
作者: 程裕祯
出版社: 外语教研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74.76
折扣购买: 中国文化要略(彩色插图本共2册)
ISBN: 9787521309171

作者简介

程裕祯,1939年生于山西省太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国家最早专门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之一,曾在老挝老中友谊学校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任教。退休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讲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兼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国际汉语教学信息中心主任,并担任多种社会学术职务。合著有《中国名胜古迹辞典》《中国名胜楹联大观》,并主编《中国学术通览》和《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内容简介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 落和人们的心理层面,不需要过多地解释了。按照文献, 它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 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 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 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 天下。汉代开始出现“文化”一词,但对其含义,人们的 理解并不一致。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补亡诗·由仪》 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都指的是与治理国家 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 治理手段。唐代的孔颖达则别有见地,他在解释前引《周 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 之谓。”这实际上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 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古人对“文 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 ,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 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 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 意思包括耕种、栽培、养育、陶冶等。法文的Cuhure,也 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和对品德 的培养。这一含义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 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 含义要宽泛得多。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 了《原始文化》,这是一本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语言 、艺术和习俗发展研究的著作。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 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 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这一观点还可以 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纷纷用 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定义。其中,有的侧重 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 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文 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做了一种新的解释,即 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 ·尤金在他所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又名《哲学小辞典 》)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 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 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 《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这个观点,因此,对文化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论。这不 是说文化有多么复杂,而是表明文化有多个层面,企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