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吉林卷)/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田鹏颖,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2007年被选入中共辽宁省委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樊丽明,女,中共党员,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研究。
内容简介
李凯军走上钳工的岗位有一番不寻常的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受父亲影响,自小就爱摆 弄一些小玩意,家里的凿、锯、斧在他的心中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7岁他就学会制作板凳,11岁安装了 一台手动砂轮,16岁就自制了一个小虎钳。虽说活 不大,但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钳工打开了一个 良好的思维空间。 高中时,父亲去世,母亲每月只挣100元,家里 还有三个孩子要供养,懂事的李凯军为了减轻家庭 的负担,便放弃了继续读书,选择进人技校。1989 年,李凯军成为一汽集团公司所属的铸造有限公司 铸造模具厂的一名模具制造钳工。刚参加工作的他 就埋头五尺钳台,苦练模具制造技术,充分利用每 一分每一秒,一项一项地去攻关。相关的书籍、资 料,他学了一遍又一遍,跟随师傅日复一日在工位 前抛光、打磨。也在那时,他对于这门手艺有了新 的领悟:“理论上要弄通,操作上要练精”。 “勤学苦练,用心去领会,用脑去干活”是李 凯军工作的最高原则。通过勤学和动脑,李凯军的 技术得到了全面提高。入厂仅7个月,他就独立完成 了CA141发动机盖板模具的制造。这套模具技术要求 高,尺寸误差小,就连一些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都 认为这是一项难干的活。当这件模具摆在质检员面 前时,被定为一等品。 除了在工作中学,他的业余时间也都用于钻研 技术。工友这样评价他:李凯军苦练技术简直到了 痴迷的程度,干活更像在玩命。车间主任曾经算过 一笔账:李凯军一年完成工时8000多小时,相当于 一般职工干了3年的活。可以说,参加工作10多年来 ,他已经把一辈子该干的活全干完了,但他仍在岗 位上默默地苦学苦干。 结合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断推陈出新, 是李凯军的一贯追求。有一次试制75公斤/米变速 箱,企业不仅对工艺要求高,时间要求也很紧,原 本6个月的加工周期,一汽只给了两个月的时间。李 凯军收到这项任务后,结合模具的特点和自己的实 践经验,对这套模具进行了至少8项技术革新。 在2000年沈阳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上 ,他的技能得到了再一次展示。他力压群雄,战胜 了来自国际、国内的121名选手,夺得亚军。那次。 比赛的考题是从奥林匹克题库中严格选出来的。题 目是制作由8个单件加工后组成的钢模组合体,要求 组合精度、配合间隙0.02毫米(头发丝的1/4), 最小工差为0.007毫米。经过7个多小时的角逐,参 赛的选手中只有4名选手完成了作业。李凯军回忆当 时的比赛情景时说:“当我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时, 全身像被雨淋了似的,汗水顺着裤脚往下淌,地面 汪了一摊水。”走出考场,许多人都向他围来,就 连同场的外国选手都情不自禁地向他竖大拇指。最 后李凯军获得钳工组第二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