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红色记忆(1921-1949)(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516/03/20230516032053981.jpg)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集美红色记忆(1921-1949)(精)
ISBN: 9787561572900
第一节 集美区的社会历史变迁 集美区原属同安县辖,地貌由同安湾、杏林湾、马銮 湾三个海湾和集美、杏林两个半岛构成,东南面与厦门岛 一水之隔,东北方隔大帽山与同安区相连,南与原属海澄 县的海沧区隔海相望,西南部灌口镇与海沧区毗邻,西北 后溪镇与同安区新民镇相连,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 的文化积淀。 集美街道是集美区的核心地域,原系天马山余脉蜿蜒 而下所形成的半岛,由于地处陆地的末尾,被当地村民称 为“浔尾”。后由明朝天启年间考中进士,曾任江苏吴县 知县的集美陈氏十世孙陈文瑞雅称为“集美”,意思就是 集天下美之大成。 1958年11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考古人员在灌口镇 深青村临石寨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遗存,发掘出 土了石锛、彩陶等先民留下的文物。从发现的石锛以及彩 陶和印纹片分析,这些先民遗存与金门的富国敦文化相似 ,应是远古的闽人。 1987年,考古人员在灌口镇上塘村林尾、李林村虎空 山,田头村西南一带发现距今约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夹砂 黑陶片、红陶片和泥质印纹硬陶片,这些陶片经过拼接、 黏合,复原了罐、釜、盆、甑等生活器皿。20世纪90年代 ,考古学家在灌口一带再次发现大批先秦遗存。2004年7月 ,当地文史专家又在深青村临石寨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 物,首次发现了双面刃石,还发现青铜时代的夹砂黑陶片 和泥质印纹陶片,都有横竖纹路和简单的图案。 随着历史慢慢地演进,集美的先民一步步走向文明社 会。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率河南光州 府兵三千余人南下经略漳州,沿途在集美驻扎。集美连通 了泉州、同安至漳州交通要道,且背山面海,易于垦殖, 于是人烟逐渐滋长,形成了一个个村落。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堂侄陈忠与陈忠之 子陈邕同时被谪,父子俩人闽后先居兴化枫亭,后迁漳州 南厢山。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陈忠长孙陈夷则率家 族开发集美和厦门岛,集美地区也出现陈氏聚落,颍川陈 氏始在集美立足。 唐宣宗李忱登基之前,为了躲避宫廷内部倾轧,云游 人闽,来到后溪镇苏营村时,汲取当地井水酿酒烹茗,后 人将这口井称作皇帝井。847年,唐宣宗即位后,怀念当年 在集美一带山林漂泊的经历,下旨筑造陂堤引苎溪水灌溉 农田数百顷。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 兄弟率领义军人闽,次年夺取泉州。897年,王审知占据福 建全境,909年,后梁王朝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此后,王氏 子孙在集美后溪、灌口繁衍起来。 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陈煜随王绪义军南下人闽,定 居同安。五代时,陈煜之子陈基迁居同安县仁德里浔尾村 ,是为集美陈氏一世祖。自古以来,集美半岛的村民且渔 且耕。 自北宋开始,陆续有众多宗族迁入集美地区拓荒生息 。其中陈氏迁人马銮、碑头;王氏迁居后尾、岑尾;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