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学习启示录丛书-梦开始的地方:上外附中多语种毕业生回忆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与上外附中的不解之 缘 清晰地记得1965年春末 ,十二岁的我正在为小升初 填报志愿而纠结时,班主任 老师找我谈话,推荐我去报 考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 语学校(简称“上外附中”) 。那个时候我对刚成立两年 的上外附中知之甚少,当得 知这是一个培养中国外交人 才和翻译家的摇篮时,我立 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 一番笔试和面试,我怀揣梦 想步入上外附中初一(3) 班。全班共约40人,包括 26名男生、14名女生。上 法语课时我们被分成两个小 班,郑定乐老师和张秀漪老 师分别为我们授课。班主任 是生物老师孙国富。老师们 个个优秀敬业、认真负责; 同学们人人勤奋好学,满怀 激情地投入到“世界上最美 的语言一一法语”的学习中 ……遗憾的是仅仅学了一年 就因十年动乱被迫中断, 1969年3月我下乡到农村劳 动锻炼。 虽然在附中的学习生涯 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语言 知识方面的收获有限,但是 母校对我来说意义巨大,它 为我打开了法兰西语言文化 殿堂的大门,仿佛一种无形 的力量指引我在法语学习的 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依稀记 得在当初的面试环节,附中 的老师们口述了一些单词让 我来模仿,现在回想起来大 约是英、法、德、西几种不 同语言的单词。也可能我法 语模仿得略好一些,便把我 分配进了法语班。当然,这 些都是我之后的猜测,但我 与法语、法国文学有缘确实 是真的。 1973年9月,我被推荐到 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学 习。从此,我与法兰西语言 、文化结下了终生之缘。我 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且来 之不易的机会,每天晨起高 声朗读课文,随身携带小卡 片背诵单词和句型,大量阅 读经典作品……1977年我毕 业后留校任教。 1976年底“文革”结束。 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 了解放,重新认识到知识的 重要性,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外语的 热潮。在此背景下,北京人 民广播电台委托北京大学法 语专业承办业余法语广播讲 座课程。北大法语专业随即 成立了一个法语广播组,由 一批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带 领几位年轻教师一起工作。 我有幸成为法语广播组的一 员,我的法语教学生涯由此 开始。 数十年来,我一直工作 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曾 经两次受邀在北京人民广播 电台播讲法语,两次赴法国 的大学(波尔多第三大学、 里昂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汉 语,并参与编写、出版了多 套法语教材,曾担任中国法 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为我 国的法语教学事业贡献了自 己的绵薄之力。 谈到法语的学习,我个 人认为,语言和其他具有技 术要求的学科行业一样,从 小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将受益终身。记得20世纪 80年代,我第一次在法国与 法国朋友交流时,他们惊讶 地问我:“你的法语在哪里 学的7说得那么好,没有一 点口音……”我十分自豪地 回答:“在中国学的。”我心 里很清楚,这是法国朋友出 于礼貌对我的褒奖,然而这 也是事实,是上外附中给我 打下了良好基础——“童子 功”。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 当今社会的特征是学科交叉 、知识融合,社会上需要大 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除 了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以外 ,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譬如,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教 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人 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并将其 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工作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个人 的人生价值,更好地报效社 会。 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 人生经历、工作上取得的一 些成绩以及生活中的无数乐 趣,所有的一切都和我的法 语密不可分。我由衷地感恩 母校的栽培.感恩每一位老 师对我的辛勤付出。 值此母校六十华诞之际 ,祝愿母校再谱华章,为我 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更多更 优秀的人才。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