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信国学大典

庄子/中信国学大典
作者: 校注:陈鼓应//蒋丽梅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庄子/中信国学大典
ISBN: 97875086393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 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哗然 响声,进刀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合 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同 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达到这般 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 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时, 所见不过是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浑沦的 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 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来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 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 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 ,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 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大 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 把刀,他们是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 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 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 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 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 度的刀刃切人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 有余了。所以这把刀子用了 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 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 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放缓,刀子微微 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 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 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 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文惠 君说: “好啊!我听了庖丁 的这番话,·瞳得养牛的措珲了。” “庖丁解牛”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 理喻处世之道。而这寓言 尤引人注意的是它由技人道所蕴含的哲学和艺术的义 涵。由技艺而呈现道境的学 说,屡见于《庄子》一书。如《达生》篇中“佝偻承 蜩”、“津人操舟”、“梓 庆为镳。及《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等寓言, 皆倡导由技人道的哲理。 庖丁的技艺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乃是因为他 不问断地操练工夫:初学时 (“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十九年矣 ”,在长期实践累积的经 验中,庖丁越来越体认到其中的奥妙——掌握到牛体 的生理结构、筋络的理路、 骨节间的空穴。如是依着自然的纹理(“依乎天理”) ,顺着本然的结构(“因 其固然”)“游刃有余”地进行运刀动作。 由技人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 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艺 时日越久则技能越专精,这在于持之以恒一一用庄子 的特殊术语来说就是“有 守”。庖丁的由技人道,正是技巧专一、艺能专精, 志于道而有所持守之故。 由技人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 为关键的因素。 “形”与 “心”在艺术活动的创作转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为了达到心神运作的灵 妙,肢体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实质的技艺操作 ,方能升华为“游刃有余” 的艺术活动。 想象力和美感是庄子创作运思的重要成素。在多 项由技人道的寓言作品中, “庖丁解牛”的构想尤为出奇。宰牛原本是一项劳动 强度极其艰辛的苦役,庄子 笔下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洋溢着审美趣 味。解牛告成,庖丁“提刀 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真是淋漓尽致地 描绘出艺术创作者审美享受 的陶然心境。 庖丁协调着肢体作出配合无间的艺演,举手投足 之间皆能合拍于雅乐的美 妙乐音,并表演出优雅动人的舞姿,这艺术形象构成 一幅令人赞赏不已的审美意 趣,也描绘出主体技艺之出神人化于挥洒自如的自由 境界。而庖丁臻至道境的 操刀过程中,是以“神遇”、“神行”为主导。守气 、静心、凝神,“神”、 “形”和合,才能展现为灵妙的道境及其出神人化的 艺术活动。 苏东坡深悟了疱丁解牛的道理,体悟到艺术创作 和经验累积的关系,从而 说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 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 有余地’,‘运斤成风’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 散步》中则说:“灿烂的 ‘艺’,赋予道以形象与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 和美感。” P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