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精)/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精)/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作者: 罗伯特·摩根|译者:陈鸿铎//甘芳萌//金毅妮//梁晴
出版社: 上海音乐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4.40
折扣购买: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精)/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ISBN: 9787807518136

作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摩根(Robert P. Morgan) 译者:陈鸿铎 甘芳萌 金毅妮 梁晴 翻译群体皆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

内容简介

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指挥家,施特劳斯也获得了同样的声誉,1885年在迈宁根接替的汉斯·冯·彪罗,接着分别在慕尼黑(1886—1889)、魏玛(1889—1894)、柏林(1894—1918)和维也纳(1919—1924)担任重要位置。他还以客座指挥身份广泛旅行,他的作品也在整个西方世界经常演出。甚至像德彪西这样一位在几乎所有方面都与施特劳斯的创作审美完全相对立的作曲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位“我们时代的支配性天才”。 施特劳斯音乐的重要性在新的世纪开始时是容易理解的。他的音诗是技术完美的辉煌作品,它们流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信和力量的光芒,这种自信和力量为当时德国的那种膨胀的情绪提供了一个恰当的音乐象征。在1866年的奥普战争胜利(这次战争导致了第一个真正的德国联邦在普鲁士统治下的建立)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作为欧洲主要的政治和工业力量出现了。民族的自豪感空前高涨,而施特劳斯则由于成功地优化了从瓦格纳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美学的和音乐的原则并使之适应了一个更加现代的时代要求,被认为非常恰当地表达了他的国家这种重新找回的乐观主义精神。 施特劳斯的音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形象,与深埋在马勒音乐中的那种深刻的质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为一个受到不确定性所困扰的波西米亚犹太人,马勒甚至在他在维也纳拥有着最重要的艺术地位时也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他对世界怀有一种非常悲观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明显地渗透到了他的音乐中。典型的马勒式结尾常让音乐从一个逐渐的减弱,或一个最终的消失而进入到无声(如《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结尾)。与此相反,施特劳斯则喜欢写作那种让主要的音乐材料做一次最后完美呈现的结尾,如交响诗《死与净化》( 1889)最后一部分。施特劳斯对他自己和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深信不疑,这是一个不仅与马勒而且与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大作曲家相区别的特点。这种自信和把握最露骨地(尽管多少有点开玩笑似地)表现在了音诗《英雄的生涯》(1898)中,其中的英雄——很清楚就是施特劳斯本人——被描绘为一个“超人”,这个超人用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不可战胜的意志力,战胜了所有的障碍和敌人。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由罗伯特·摩根著,作为作曲家,摩根曾师从美国作曲家塞欣斯,在198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作有大量的室内乐、管弦乐和声乐作品,在西方音乐界影响甚大。而作为音乐学家,摩根还曾师从另一位美国音乐学家和音乐批评家科恩,这或许是促使他在1980年代后把学术兴趣转向音乐分析、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他同样写出了大量卓有建树的理论文章和著作,其成果甚至超过了他在作曲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