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世界史 : 一种文化社会学阐释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 1868—1958)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曾长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他是文化社会学的奠基者,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在劳动和企业社会学研究、比较统治学与、历史哲学研究方面亦有开创性贡献。 除学术工作之外,他和兄长马克斯?韦伯一样,积极投身社会事务和政治工作。1933年,他因公开抗议纳粹政权而被解聘;1945年,返回海德堡参与大学重建;晚年加入社会民主党,反对核武器,并致力于促进德国统一。 主要著作有:《欧洲哲学史》《工业区位论》《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宗教与文化》《欧洲现代国家思想的危机》《悲事与历史》等。
内容简介
D. 新的历史情势和希冀 I.新的历史区 如果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于历史上以往各时代的世界,而 且这个世界呈现出一片无序景象,那么,就要提出一个问题 :在这样 无序的景象里,能否找到一些坚不可摧的东西,它们没有被破坏或者 似乎也无法被破坏,而且隐约显示出世界发生(Weltgeschehen)中的 新历史情势,隐约显示出新的生活聚集,一种新文化能够形成,作为 对这些未被摧毁的事物的回应?这里要谨慎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所 有完美无缺的科学性阐释都针对以往的历史,从结果出发,即从已完 成的创造出发,在回顾中认识由固定的事实构成的历史情势,正是这 些固定的事实酝酿出结果。在存留至今、似乎仍然坚不可摧的事物中, 哪些能昭示未来,谁也不敢断定 ;也没有人能够断定,如何凭借人的 自发性并利用这些事实和数据来建构新文化。在科学方面,只存在某 些不甚确定的视角,而在科学之外,则可以粗略勾勒出一些符合个人 信仰和希望的可能性。我们在回答几个根本问题时,不能抛开个人信 仰和希望。 世界将划分出哪些历史大区?— 也许这是答案。 尽管如今民族相互排斥,连最小的民族也不例外,但世界仍会保留 或重新形成几个彼此联系较紧密的大区。但促使它们得以保留或重新 形成的多方面因素,比以往复杂得多。以往,历史大区形成或保留的 原因主要是民族迁移或由此而来的征服活动,这两个主要原因曾经创 造了我们如今所见的历史区,它们的外部形态尚存。如今不再有任何 一个最简单的外部因素同民族迁移有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中各地 区经济发展不同,取代了这些与民族迁移有关的因素,起着分解大区 的作用。现今正沸腾翻涌的历史大潮将带来的后果,只通过两个因素 被维系起来 :一个是重新划分世界经济格局和重新划分权力政治格局, 后者有助于前者的实现,或者说重新划分权力政治格局导致重新划分 世界经济格局。另一个因素是几大民众群体的精神思想确定,也就是 说,有这样几大类的人,其思想精神的表现或外在组织形式仍然体现 其经历的历史。 如果相信这几大类人的思想精神长期稳定、不发生一丝变化,那 么这想法似乎就是个错误。不论这几类人是如何形成的,如基因突变、 适应外在条件变化或自然选择等等,他们在已形成或新形成的环境里 显然在变化。虽然他们变化缓慢,由于现今环境的变化已不是地球物 理学或气候意义上的大变化,不同于这几大类人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变 化,因此他们的变化仅为思想精神的变化。其间,自然选择过程仍在继续,显然这是一个较长时段的适应过程,也许这还是几大类型的人 及其亚种人在不同环境下发生基因突变的过程,他们的气质与“质” 的组合多样,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但是,总的来说,变化不再是或几 乎不再是生理意义上的外在形态变化,所以变化仍然局限在一定范围 内,构成这个界限的是身体中根深蒂固的天生的质,或者地理、气候 和历史环境条件相同或类似并持续存在,从而构成局限因素。我们能 看到,白种人、黄种人、棕种人和黑种人不仅有生理区别,他们在心 理特性上也存在重要差别。随着古老历史区和整体变化过程的解体, 几个人种间的差别显示出根本性的意义。 但是,几大人种不仅构成新的历史大区,而且会影响历史大区的具 体细分,而决定细分的亚结构、内部构建的,是世界各地由不同的民 族、国家等力量织结的网络,以及历史情况、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建构, 与不同地区中的思想发展方向。 主要结果似乎是这样的 :世界资本主义作为普遍性的世界经济 虽然崩溃了,但除了俄国实行共产主义并因此成为一个特殊历史区之 外,资本主义仍然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世界上迅速扩张。我们看到, 尤其在它通往东亚的道路上,它似乎将日本作为切入点,日本最深层 的思想精神稳固不变,但同时十分灵动,具有扩张性。在这里,资本 主义与黄种人的种族口号结合在一起 :要亚洲人的亚洲(Asien den Asiaten)。由此人们大概可以假设,一个由日本控制或强烈影响的历史 新大区将会形成,它包括东亚和大部分环太平洋地区,它同古老的中 国历史区的区别在于,其霸权中心在日本,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且 向海洋辐射,向外扩张,后两方面中国从未做到。这个历史区与俄国历史区进行竞争与对抗,几十年来这种竞争与对抗一直处于一触即发、 导致战争的状态。在竞争与对抗中,由日本主导的这个历史新区试图 千方百计重新从亚洲北部和东部削弱俄国。一旦战争爆发,日本人获 胜,那么贝加尔湖或乌拉尔山脉都不会再是新历史区的边界。一旦这 种情况发生,如果除印度和印度半岛外的整个亚洲作为一个巨型历史 大区发展起来,再加上作为附属区的大部分环太平洋地区,全球的格 局将会彻底改变。 届时,俄国是否还保持布尔什维克主义?它用什么方式保持自己独 立的历史整体?这个问题现今还无法定论。 就其基础而言,印度和印度半岛的种族和历史,都与远东不同。人 们也许可以想象印度和印度半岛今后仍然是一个整体,它们与新兴的 东亚地区彼此分开。— 印度半岛自身构成一个伊斯兰世界,因而很 可能会自成一个文化、思想和利益整体,这个伊斯兰世界是与日本并 存的最大的稳固体。[1] 也就是说,这是第三个历史区。— 而印度和中 南半岛的命运还无法看清。但可以说,或者可以假设,两者会像迄今 为止的情况那样,在政治和经济上附庸于欧洲(英国和荷兰),而其自 身旧有的历史建构可能会在西方的影响下渐渐解体。同样,人们可以 预测,非洲的居民如果仍以黑人为主,那么它在短期内仍然可能是附 庸,[2] 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的附庸。也就是说,按这些乐观的假设来看,非洲将来仍然是世界上一个由西方领导的大区, 规模相当可观。 那么,西方自身情况如何呢?今天,西方不再包括俄国,在精神 方面,俄国永远不会再真正属于西方。另一方面,欧洲的迁移式扩张 已经使西方成为一个“世界的西方”(Welt-Abendland),包括北美、中 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这个“世界的西方”不等同于白种人 居住的地区,因为俄国和伊斯兰世界不属于它。另外,在中美和除南 部(阿根廷和智利)之外的南美,白种人与棕种人、白种人与黑种人 混居。而且美国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黑人。— 总的来说,这个“世 界的西方”如今生存在古老的欧洲历史传统里,当然,这些传统正在 解体,某些已经被打破。不论从经济还是权力平衡的角度来说,这个 “世界的西方”都不是一个整体。它更显示出要分裂为四五个大区的倾 向。— 虽然美国的经济也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但它显然趋向独立形成 一个大陆经济体。第二个大区是以往世界经济的残余部分,即英国及 其附属国,如今的斯堪的纳维亚也属于这个大区。中美、南美有不同 人种混居,因而是特殊地区,其命运尚未可知。其中的很多地区倾向 于依靠英国的国际经济和美国经济。在精神上,这个地区与殖民宗主 国的情感联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1] 即伊比利亚半岛(die iberische Halbinsel)上的国家,特别是西班牙。所以,这里至少在文化上可算世 界西方的第三个区,即伊比利亚—克里奥尔(kreolisch)—印第安区。 古老的欧洲大陆情况如何呢?其统一体如今已被打破,在形态上 没有清晰的整体发展路线。很可能法国和比利时及其在非洲的殖民地、 意大利及其在非洲的殖民地构成世界上一个独立的拉丁区,其中,如 有可能,意大利将会有大举动,但其作用方向难以断定。欧洲大陆的 其他部分已被和约取消了成员资格 :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分裂后成 立的国家、巴尔干半岛,尽管它们现在各自尝试确立今后的发展路线, 但其今后的整体形态还无法料定。瑞士、荷兰的命运同样难以预料。 这些地区是否会同意大利或法国结成进行经济合作的中欧、南欧和东 欧地区呢?这些地区混乱的状态是否会长时间持续呢?也许会出现真 正卓有成效的地区联合体能够缓和分崩离析局面?这些都是涉关它们 命运的问题,取决于正在进行的思想和政治发展。 由此说来,世界将会拥有一个世界性的西方,这个西方将会衰变 成很多区域,并保持这个状态,分裂后形成的这些区域数量众多,实 力强弱不一,类型不同,但彼此联系紧密。它们大概是 :美国,西班 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英国及其联邦国,法国及其殖民地,意大利 及其殖民地以及所影响到的地区,中欧、东欧和巴尔干地区。这些地 区似乎在思想和文化上保持了整体性,至少前四或五个大区保持为一 个整体,但是,它们肯定无法保持以往的经济形式和以往的权力平衡 方式。 ·海德堡精神的引领者,魏玛德国最后一代通才 深刻影响雅斯贝尔斯、曼海姆、卢卡奇、马尔沙克、埃利亚斯、卡夫卡、萨林…… ·超越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深刻叙事,关于世界文化的历史哲学解读 对世界历史进行框架性观察,在“社会生活聚集过程”中发现文化 ·置身转折时代,诊断时间,看到命运 以往生存状态中本质性的东西到底有多少要消失,新事物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究竟处于历史潮流的哪个位置?这滚滚洪流又将把我们推至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