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城

一个人,一座城
作者: 《作家文摘》报社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50
折扣购买: 一个人,一座城
ISBN: 9787521212570

作者简介

编 者 《作家文摘》是一份文史见长、兼顾时政的综合性文化类报纸,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以“博采、精选、求真、深度”为宗旨,以“用最少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阅读”为口号,立足文化品质定位,努力打造一份有灵气、有魂魄的报纸,是成熟精英人士首选文化读物。《作家文摘》旗下有报纸、合订本、图书、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品牌产品,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的作家和文史作者资源,用历史的格局和文化的品位为当下赋能。 作 者 学者、作家、媒体人等

内容简介

夏衍的文学地图 王凯 夏衍的文学之路始于日本留学期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夏衍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主持大后方左翼文化运动。 东京的爱情小说 1920 年秋,20 岁的夏衍坐船到日本东京留学。明治专门学校虽然是私立的工业学校,但图书馆藏书却非常丰富,和国立的综合大学相差无几,除专业书刊外,哲学、 文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也为数不少。在校期间,夏衍阅读了许多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文学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的。 1924 年 11 月,夏衍写了一篇名为《新月之下》的小说,描述了一名中国留日学生对恋人的思念。这是夏衍的第一篇小说,他署名“沈宰白”寄往上海,不久便在《狮吼》半月刊刊出了。 后世的研究者包括夏衍家人都认为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因为小说描述的故事和情感与夏衍的经历高度吻合,当时他去日本留学后,母亲为其选择了一位未婚妻蔡淑馨,1924 年暑假两人见面后彼此心仪,夏衍在日记中称她为“我的百合花”,后来两人白头到老,相伴一生。 上海屋檐下的故事 夏衍在上海期间,除了参与领导左翼文化运动,还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话剧《上海屋檐下》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在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上,有“北《茶馆》,南《屋檐》”之说,这个“屋檐”指的就是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创作于 1937 年春,当时西安事变刚刚结束,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国民党政府大批释放历年来逮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夏衍身边也有不少熟人和朋友有类似经历,于是有感而发,写了这出三幕话剧,开始起名《重逢》,后改为《上海屋檐下》。 对上海市民生活熟悉是夏衍创作的最大优势,他笔下的老上海不时尚,不小资,也不风花雪月,而是一个散发着烟火气的、有质感的上海。 《上海屋檐下》中匡复由赵丹出演,林志成由原型人物魏鹤龄扮演,赵丹妻子叶露茜也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竟然由舞台延续到生活,1939 年赵丹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扣押,重庆误传他已遇害,大后方文艺界还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叶露茜携幼子改嫁戏剧家杜宣,几年后赵丹回到重庆,与叶露茜见面后百感交集。 雾锁重庆下逼出来的话剧 抗战史上重庆“雾季公演”非常有名,每年的 10 月到第二年 5 月,重庆大雾锁城,不利于日军轰炸,于是成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次高峰。这时夏衍已从香港来到重庆,在周恩来指示下,他与金山等人筹办中国艺术剧社,同时创作了《法西斯细菌》。 据夏衍回忆,这出戏是被其老友、戏剧导演应云卫逼出来的。1942 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天气热得像蒸笼,夏衍正在家里开着房门睡觉。突然有个人倒在他身上,把他吓了一跳,开灯一看,原来是应云卫。他对夏衍说:“今年雾季没有戏演了,你给我写一个,八月底必须交稿,否则我就住在你家不走。”夏衍只好应承,但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写出来能不能通过检查,没有把握。”应云卫许诺说:“我去对付,你只管写就是了。” 应云卫把夏衍安排到重庆后花园北碚,在缙云山脚下的一间小屋里,夏衍度过了几个月世外桃源生活,一天三顿饭包给附近的小饭馆。这出戏就是《法西斯细菌》。写完后,夏衍交给应云卫,应连看都没看,对夏说:“我保证用最好的演员,最好的导演,将这部戏排好。” 《法西斯细菌》故事以夏衍的两个医生朋友为原型,描写一位潜心于细菌学研究的科学家俞实夫,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残酷事实面前,从不问政治到反对法西斯的觉醒过程。《法西斯细菌》在国泰电影院上演后引起轰动,周恩来专门通知在北碚的夏衍回城,高兴地对他说:“这出戏写得不错,我打算请几位医生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当天来看戏的有五六位医生,周恩来将他们一一介绍给夏衍,并对他说:“我在延安看过你的《上海屋檐下》,但还是喜欢这出戏。” (选自《作家文摘》第 2384 期) 本书汇集了《作家文摘》“休闲”版近年来刊登的讲述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栖息地、留恋之地,以及文学创作灵感地等文章。名人和重要事件是一个地方活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标志和精神载体。本书绘就出一幅人文地图,为读者的精神旅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