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医心(陈灏珠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仁者医心(陈灏珠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作者: 李卫国|总主编:王春法//张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5.10
折扣购买: 仁者医心(陈灏珠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 978750467444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以至于当时的港督迫不及待地宣称:“从政治着 眼,香港地位的重要性已不再有任何疑问。而香港对 加予它的非同寻常的要求(金钱、运输和供应方面)有 能力做出反应,且不会干扰其正常贸易运转。这证明 本殖民地的商业具有非凡的适应力。”到19世纪末, 香港已成为国际交通枢纽和中转贸易港。进入20世纪 后,更是稳步发展。 与此同时,香港割让后的中国历史年表上,记录 的重大事件包括: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 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的戊戌政变、1898—1900年间 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1年 的辛亥革命、1912年清帝退位、1913年的二次革命等 。风雨飘摇,神州陆沉。 相比内地,作为殖民地的香港反而获得了相对安 定的生活环境。加之经济发展需要补充大批劳动力、 早期港英当局对出入境不加限制等原因,华南地区大 批文化人士、小康人家乃至平民百姓,为躲避战乱, 举家迁居香港的不在少数。这导致香港人口增加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在19世纪还有反复变化,但在 20世纪初期,香港地区中国人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从1901年的28万多人增至1925年的70多万。 华洋杂处的人口结构,使得香港社会文化具有中 西合璧、思想自由的特点,尤其在宗教方面,更是林 林总总形式不一,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道教、孔教等,各立门户,各有道场。 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香 港教育生态也具有了特殊的样貌。 20世纪初期,香港的教育中、西、新、旧并存不 悖,各有所安。 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直到17、18世纪的资产阶 级革命阶段,政府并不直接介入教育活动,而是任由 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随着资本主义工业 的发展,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才 申明了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此后,政府在各学 区普遍设立国民学校(小学),允许私立学校继续存在 ,承认教会学校的地位但要求其中的世俗科目和宗教 活动分离。到了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 根据这一法案,各郡、市设立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并掌 握教育管理的实际权力。 在港英政府管理下,教育同样具有自由发展、尊 重地方的特点。香港教育在最初阶段,就受到中、英 两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教学语言方面,香港学 校显著地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 言的英文学校,其二是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文 学校。就办学机构而言,教会、社会团体、社会贤达 仍是香港办学的主要力量。 辛亥革命风潮涌动,在香港华人对国内局势的热 望中,中文教育普遍发展起来。国民政府成立后,大 力改革教育事业,同时也竭力期望对香港教育发挥更 加直接的影响。但香港教育事业仍保留了其自身特点 。 以最为突出的教学科目为例,对比1923年国民政 府刊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与1929年港英政府教育 当局制定的《中小学中文课程标准》,即可览其旨趣 。前者在初级中学阶段才开设外国语课程,后者在小 学开始阶段就设立英文课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前 者提倡晓畅的白话文,开设国语教育课程;后者仍坚 守古雅的文言文,讲授古典文学作品;前者废除了“ 读经”课程,后者继续将四书五经列入课表。 国民政府的课程标准,对香港教育似乎力有不逮 。最明显的是,英文教育学校对此几乎完全置之不理 。很快,国民政府出台了更直接影响香港教育的侨校 政策。1931年,中国侨务委员会成立,令广东教育厅 通告香港各私立学校,除了在香港政府注册之外,还 必须向广东教育厅呈请立案,并在侨务委员会、教育 部备案,采用与内地基本相同的教学大纲乃至教材, 参加广东教育厅所举办的中学会考,同时,也可以得 到国民政府的经费补助。如此一来,香港中小学教育 体系中蚀刻上了越来越多的内地印迹。(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