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真诚”“本真”与中国古代哲学 男人总是真诚的,他们只是擅自改变了“真诚”的意 思。 ——特里斯坦·贝尔纳《说给女人的话》 一、“真诚”之辩与儒家伦理 虽然现代西方的“真诚”(Sincerity)与“本 真”(Authenticity)两个词已对当今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研 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所著的《诚与真》(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一书,却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国哲学研 究者们忽视了[仅有少数例外,如苏珊·D.布卢姆(susan D.Blum)与陈勋武]。就这一主题而言,《诚与真》不仅具 有开创性,而且影响深远。在被特里林的著作启发或者说 回应该书的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是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著作《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但这本书 对中国哲学研究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此书中广为人知的“ 本真时代”(Age of Authenticity)一节,就与特里林此 前的研究颇有些关联。特里林和泰勒的著作,仅仅为我们 当前的研究提供了中心词,即“真诚”与“本真”这两个 概念。此外,与此有关的还有近年来R.杰伊·马吉尔(R. Jay Magill)出版的一部畅销书,也仅仅是用了《真诚》 (Sincerity)这个书名。接下来,我们会简要阐明,为何 “真诚”与“本真”的语义、观念与特里林、泰勒和马吉 尔等人所讨论的内容紧密相关。即便这不是为了理解儒家 和道家哲学中“真诚”与“本真”的观念,但我们至少可 以大致了解过去一个世纪,尤其是最近三四十年里人们对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过程。 在这里,我们不希望使其成为—种“元话 语”(metadiscourse)的论述,因为中国哲学当前对这种 “元话语”的讨论往往脱离了观念本身的语义、思想资源 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正相反,我们的目的是为读者呈 现一本关于《庄子》哲学及其所处历史环境的书。但是, 《庄子》文本或明显或隐晦地运用了许多重要概念的框架 ,因此,我们希望至少能选出其中一种做出简要论述。我 们认为,广义上讲,特里林对“真诚”与“本真”的区分 反映了西方现代性中某种独特的知识与文化思潮。这种思 潮同样渗入了儒家与道家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儒家学说 就往往被理解为一种体现真诚,即“诚”的伦理学,我们 认为这种理解与传统对儒家伦理的认知是符合的,尤其是 符合《庄子》中对儒家的描述。相对的,或者说我们乐于 看到的是,道家与《庄子》的哲学往往被看成一种“本真 ”的哲学。但我们不认同这种说法,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 新的哲学观点——“真实假装”。 借助一段精湛动人的、针对观念史的解释学的简短思 考,特里林同时展开了他对“真诚”与“本真”的历史思 考。下面这几段文字,不仅兼具合理的逻辑性与简洁的深 刻性,在当下比较哲学集中于方法论讨论的大环境下,也 显得愈加重要。因此,我们在此特意引用这几段原文: 我们阅读《伊利亚特》或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的剧 本,它们与我们的心灵非常贴近,完全击垮了我们经由教 育而养成的关于道德生活的认识,或使我们将这种认识暂 时悬置起来,毕竟我们的认识受特定文化的局限。这些作 品促使我们相信,人性从不变化,道德生活是一元的,它 的概念是长期的,只有迂阔冒失的学究才想另立新说。不 过,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看法,判断就会完全相反 。 我们发现,我们会急切地关注将一个时代的道德与另 一个时代的道德区别开来的那些假定、思想和行为的所有 细节。我们觉得,对道德特征诸差别的敏感与洞悉才是对 待文学所应有的基本态度。 以上所描绘的左右摇摆的矛盾态度,正是我本人现在 的心态。我有些举棋不定,我想指出,在历史发展的某个 时刻,欧洲的道德生活为自身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素,我们 把这个要素称为“自我的真诚状态”或“真诚品质”。 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