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极之门(增订本)(精)
作者简介
李卫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出版的《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人类曾经被毁灭》等著作,在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神”授中医 那么,是什么人在遥远的古代传授了像《易经》《黄帝内经》这样高深的知识呢?根据《黄帝内经》以上提供的证据,我们认为,《内经》的对话形式其中就包含了中医的起源:中医起源于神灵,这是上古“神” 对人类进行教育、传授的结果。我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中医不同寻常的来历,所以使用了对话这种方式加以记录,其实《内经》就是传授时的笔记综合。 但这个神并不是什么外星人,而是那些与自我“藏象”沟通很好的人。这里就涉及本书的核心推论——“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最早期的人类都是“灵我”的人类。当时人类的知识还不发达,还没有体系化的文明出现。所以当时的人都与自我的“藏象”生命体有畅通的沟通,从今天的标准看,大家都是神佛,个个智慧绝伦。大家可能要问:这么一批高绝智慧的人,为什么没有留下东西呢?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假如大家都是佛,佛法讲给谁听? 大洪水之后,人类的文明渐渐发展起来,知识、理性、逻辑、文字就像是一块块的砖头,砌起了一堵高高的墙,阻断了人们与自我“藏象” 的联系。人类渐渐从“灵我”变成了“物我”。于是乎,得道的人越来越少,而弄术的人却越来越多;聪明的人越来越多,智慧的人越来越少。 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千年,终于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人类迎来了一个分界线,最后一批得道之人开始退出人类的历史,他们就是佛陀、老子……从那以后,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墙越来越高,人类与自我“藏象生命体”的沟通被彻底截断,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灵我”阶段的人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样的人从不生病,个个都能活百岁以上,所以“灵我”阶段的人类不需要医学。 大约是从“中古”以后,人类各种各样的病开始就多起来了,主要原因就是心野了,护体的“元神”被文明阻挡。导致知识越多心越乱, 内受“眷慕之累”,外受“伸宦之(劳)形”。各种疾病开始入侵人体, 而且得病也越来越深,越来越重。曾有人问:为什么病越治越多?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人类的疾病与文明的发展成正比例。 人有了病以后,治疗就随之出现,于是医学产生了。 大约在商周时代,随着人们疾病的增多,当时尚存有一批能与自我“藏象生命体”沟通的人,这批人在当时的人眼中,无疑就是神,他们是具有“两只眼”的中国人。这些人受“藏象生命体”的智慧启发,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人类生命的真相,发展出一套完全不同于解剖学的医学,这就是中医。 可以想象,当时“卜辞体”的文字系统表达还十分有限,这批智者对医学的认识,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今本《黄帝内经》问答的形式,极可能就是当时这批智慧教导后人的实录。 到了西周的中期,人们开始将这些口述的医学整理起来,形成文字, 藏于灵台兰室,也就是周人的国家档案里。当大哲学家老子担任西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时候,这批医学资料还都存在。 公元前516 年,东周王室发生了一次宫廷继位动乱,王子姬朝将这批文献运了楚国,从此以后,这批文献就下落不明了。姬朝死后,姬朝的族人为了谋生,将这批医学资料分解开来献给楚王,并且开始流向了社会。到了秦汉时,人们将零散的医学资料再一次汇聚起来,形成了《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著作。 “神”授中医还有另外一条途径,那就是藏象生命体的自救行为。 生命之轮 关于五脏与五藏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五脏就是身体开在外面的五个窗口,如果有人从这些窗户向里望去,从肝这扇窗户望进去, 你会看见魂;从肺这扇窗户望进去,你会看见魄;从脾这扇窗户望进去, 你会看见意;从心这扇窗户望进去,你会看见神;从肾这扇窗户望进去, 你会看见志。 其实,你最想看的,不是外面的窗户,而是窗户里面的东西。但是,里面的东西太神秘了,轻易不会让你看见。所以,平时外面的五个窗户都是关着的,里面的东西会映照在窗户上,我们只能模模糊糊看个大概。 怎么才能让模模糊糊信息变得清晰起来呢?当然有办法!从这五扇窗户的缝隙中,伸出了五条触手,那就是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这五条经络里全是关于里面五藏的信息,也有关于五脏的信息,只是人们听不懂。于是人发明的切脉的方法,从经脉跳动的规律中,揣测里面的情况。 因此,藏象五藏与解剖五脏没有一一对应的空间关系。当我们说藏象五藏中的肝时,绝不在解剖五脏肝的位置上。 那么,藏象五藏在人体中的什么位置呢?它又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呢?根据中医的理论,我们认为藏象五藏就在人体的中部,大致相当于腰部,其形状则像个圆轮。 在中医五藏学说中,心是其余各藏的领导者,“心者,君主之官”“藏真通于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肺是仅次于心的“藏(脏)”,它好像朝中宰相,古代时右为上,故左肝右肺。肝的地位居肺之下,脾又再次之,肾主外。各藏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排列,我们意外地发现,五藏像个轮,其形状好像佛教中的万字符,我们把这个轮称为“生命之轮”。 万物皆为药 中药的原理,必须从藏象“食气”这个角度理解。 我们以上说到,藏象生命系统的能量来源,就是那些飘荡在宇宙空间中的生命素。这些生命素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通过五条气道到达地球,藏象生命可以将其转化为阳气、阴气、赤精(血)、津液、精这五种能量形式。但这些精气还只是“原精”,不能直接被藏象系统吸纳。只有经过加工过的精气,才能最终转化为藏象系统的能量。 当五种宇宙之精在扫过地球之时,自然会被地球的动植物、水、无机物等截留、贮存,这种截留不是有意的截留,而是无意之中的收获, 因为目前还无法证明地球上的动植物需要这些宇宙之精。由于动植物的种类各不相同,它们截获的宇宙之精也各不相同。《六节藏象论》说:“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这就是中药的药理,万物由于禀性不同,各通于宇宙精气,以生五味。 如果我们将“宇宙生命素”比喻成七彩的阳光,由不同光谱组成, 那么不同物种吸取、沉积的“宇宙生命素”的成分就不同,有些物体可能吸取蓝光,有些物体则可能吸取红光……但更多的则是吸收混合光, 将几种宇宙之精混合吸纳。如此一来,恰好证明了中医的一个观点:世界万物均为药,药食本同源,因为这些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之精。 中药为什么可以治病?因为中药里有藏象系统所需要的宇宙之精, 而且经过药材的截留,这些宇宙之精不是“原精”,而是被“粗加工过的精”。因此,中药的治病机理与西药有着本质的不同,西药是以化学分子的形式作用于解剖器官中的疾病,而中医则是以宇宙之“精”的形式作用于藏象生命系统。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中药的大致组成。由于中药载体各不相同,也由于生长的地点、高下、季节的不同,因此使中药具备了多种容易被藏象系统利用的成分。 有些中药所截留的宇宙之精,很容易转变成藏象系统的气,例如黄芪、人参之类的中药,有很好的补气作用;有些则可直接转变成比较纯正的原材料——广义上的精,比如黄精、地黄之类;有的可以舒通经络, 如通草;有的可以扶阳、通阳,如桂枝;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津液,如麦冬……万物所含宇宙精气的多少不同、种类不同,造就了中药的药性, 这也是万物皆药的道理所在。 前面我们谈到,藏象生命系统主要是通过脾胃这个环节来吸取饮食、中药里面所含宇宙之精,因此中药的给药途径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脾胃吸收,二是经络穴位吸收。除此而外,中药再无其他给药途径。然而,最近的几十年里,中国人试图将中药提纯后创造出制剂,然后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有人根据近3 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国家药监部门从2001 年至今已发布的十余期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中,由中药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就约占到七成。结果怎么样呢?鱼腥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刺五加连注射液、茵栀黄连注射液……统统被叫停。 千万要记住,中医和西医的药物的作用对象根本不同,中医是给藏象生命系统治病,严格地说中医不是给药,而是给宇宙之精,它的给精途径只有上面说到的两种,如果出个第三种,像注射液之类,肯定要坏事。 其实人体的疾病是由两套生命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当藏象生命系统的太阳经感受风寒之后,解剖系统就会出现头颈强痛、怕冷、脾胃不和等等症状;当藏象生命系统的阳明经出现阴阳失衡后,解剖形体就会出现便秘、口渴、腹满胀痛,甚至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中药在用药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藏象生命,也考虑到了解剖形体。因此中药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针对解剖形体的中药。这类中药很可能是凭借化学成分在起作用,它直接针对解剖器官,其作用的原则与西医类似。例如,承气汤中的大黄、芒硝,它们直接的作用是软坚润燥,泄下实热,此类药物还有麻子仁丸方中的麻子仁,六味地黄中的泽泻等。但这类药物在中药组方中并不多。另一类是针对藏象系统的中药,此类中药占了绝大部分, 应该说它才是中药的主流。 ★ 本书是中国“外星文明探索教父”的经典力作; ★ 本书被誉为《黄帝内经》迷局大揭底,是畅销多年的传奇之作; ★ 本书讲述了人类的两套生命系统:解剖生理系统、藏象生命系统; ★ 本书是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 人类其实是个共生体,我们与藏象生命共同使用着一个躯体,我们只是它的工具和载体而已。中医学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叩开人类生命真相的终极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