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梁惠王上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 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部分之中的前两三字为名,以下各篇与此相同。 本篇第一部分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后两部分是孟子分别与梁襄 王、齐宣王的对话,涉及“义利之辨”、“贤者之乐”、“五十步笑百步” 、“杀人以政”、“制民之产”等内容。其中“义利之辨”是孟子“好辩”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两千年来学者讨论最多、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 问题之一。杨泽波教授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包括:治国方略意义的“义 利之辨”,人禽之分意义的“义利之辨”,道德目的意义的“义利之辨”三 方面的不同含义。《孟子》开篇讲的就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利之辨”。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赐教 以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有 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 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 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 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 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 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 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 母的,没有一个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 谈利呢?”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 :“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 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 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 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 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 ,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作灵台,把他的池沼叫作灵沼,为他能享 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 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 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 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 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 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 ,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 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 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 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 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 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 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 ,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 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 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 绝不会有的。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