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浙江英烈七十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幼名新成,学名锡康,又名振 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1886年10月11日出生 于浙江东阳县大联镇紫溪村。 邵飘萍天资聪颖,5岁时随父读私塾,他勤学苦读,善 于思索,爱好提问,因此才智日进,不到9岁就能写诗作文 。14岁到金华应考秀才,名列**。1906年秋,邵飘萍考 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与邵元冲、陈布雷等人同窗。他勤 奋好学,成绩优异,尤以文、史两课见长。这时他开始给 上海《申报》写稿,不久被聘为该报通讯员。 邵飘萍从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毕业后,先是在金华中学 和长山书院教授国文、历史。后来,由于他认识到报纸在 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便辞去教职到杭州办报,1911年 被杭辛斋聘为《汉民日报》主编,次年春接任经理兼主笔 ,走上了新闻救国的道路。不久,被浙江新闻界推为省报 界公会干事长。他以《汉民日报》为阵地,撰文抨击袁世 凯的专制暴政。 “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 邵飘萍身处逆境,不顾个人安危,接连在《汉民日报》上 发表文章,推崇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抨击挞伐盗民国之名 、行专制之实的袁世凯;揭露袁的爪牙浙江军政执法处处 长许畏三迫害革命者、残杀无辜的罪行。1913年8月反动当 局恼羞成怒,就以参加“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 日报》,逮捕了邵飘萍。经过多方营救,他才得以保释出 狱。他出狱后,为寻求救国之路,暂避袁世凯的迫害,买 舟东渡。在亡命日本期间,曾登门拜谒孙中山,并与黄兴 以及同乡陈英士、黄赝白相稔熟,与***等人结成文字 之交。他身在异国,心忧国难,在华侨和留日学生中奔走 呼号,曾与同校的潘公弼、马文车等人组织“东京通讯社 ”,继续进行反袁活动。 1916年春,上海新闻界为加强倒袁力量,电邀邵飘萍 归国。他毅然放弃学业,返回祖国。旋即主持《时报》《 时事新报》等笔政,投人护国倒袁的决战。同年,他受史 量才之聘,任《申报》驻京特派员。到北京后,他每日给 《申报》发稿两三千字,或披露北洋军阀内部钩心斗角、 争权夺利的情况,或反映在军阀政府统治下,人民悲惨、 痛苦的生活……这些报道,事实有据,文笔清新活泼,形 式不拘一格,大受读者欢迎,一时《申报》“北京特别通 讯”风靡全国。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邀集同人志士创办《京报》 ,实现了他自办报纸的夙愿。他勉励同仁“辣手做文章” ,并书写“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于编辑室内。在《京报 》上,他宣传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独 裁,揭露当时权贵们以权谋私、争权夺利的恶行,呼吁国 民共除祸国殃民的军阀。 **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漠视中国的利益 ,决定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无条件转让给日本。消息 传到**,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1919年5月3日 晚7时,邵飘萍出席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举行的有1000多名 学生和北京各高校代表参加的“五三”晚会,并首先发表 演说。他阐述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