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
作者: 范长江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的西北角
ISBN: 9787517137832

作者简介

范长江(1909—1970 年),生于四川内江,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35 年,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1939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 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 月8 日(范长江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日期)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内容简介

长安剪影 记者于途中,读杜少陵《丽人行》,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又读其《曲江三章》,见有“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以为长安城中,必定富池沼之胜,有如北平之三海,南京之秦淮河玄武湖者。然而当记者于十月中旬到长安以后,遍游长安城内,不见有可以供丽人游玩的水边,而所谓曲江也者,尚在今长安城南三十余里之遥,且只干沙沟一片,既无菱,又无荷,根本无从枯折起。纵有风,亦不会有涛来。问之长老,始知唐代长安,远比现在长安为大,中包曲江池,池边殿榭星罗,池中波涛荡漾,菱荷丛生,故杜诗常吟此。惟《丽人》与《曲江》二诗作于唐天宝年间,距今不过一千二百余年,而长安之景象,竟已逸乎少陵意境之外!一代文章,其所记述者乃当时当地之事物,故单知文章,只算接近知识之初基,必对于实际之事物,加以体察,始能得乎知识之真诠。以现代事实附会古代文章,或以古代文章曲定现代事实,皆不明乎时空之关联,将使客观事实与记述事实之文章,彼此相去愈远。 目前长安市面,与国内任何省会以上的都市,有其相异的外观。一般都市都在经济没落中叫苦,独有长安却呈现急促的繁荣。商店的数目,和各店中的贸易额,皆有极大的增加。建筑事业更如雨后春笋,异常活跃。土地价格从每亩十数元,暴涨至数百元,甚至千元以上。旅馆业尤为兴盛,无论大小旅馆,欲求得一席地,亦殊有“长安居,大不易”之观。 长安繁荣,系以陇海路通车为主要的原因,而“剿匪”军事中心,由成都移至长安,亦为重要的助力。铁路直达长安以后,外来货物,不必再由潼关用汽车转运,这里省去了一笔汽车运费,和在潼关转车时的起卸费,减轻了长安市上货物的成本,因而市价一般的低落,增加了市民的购买力。铁路伸入关中,对于关中农产品的收集,既在交通方面增进了便利的程度,同时运费的减少,使渭河流域的农产品在潼关以东的市场有更大的竞争力量。 交通经济发达的结果,则目前成为交通上起卸点的长安,自然相因而至的有多量货栈、旅馆、饮食店等建筑的需要。建筑需要扩张,地价亦因以增大。加以西北“剿匪”总部之成立,整批西来的军事政治人员,与乎大量的前方部队的供给,在衣食住的消费方面,皆给予重大的兴奋,形成了长安的非常景气。 从市政上看,一年来长安的进步,直可谓一日千里。主要街道,已一律筑成碎石路,小街僻巷,从前大坑小坑镶成的路面,现在亦通成了通车无阻的坦途。 但是长安繁荣的里面,却包含着严重的事实,这个严重事实,决定了长安繁荣是暂时性的发展,预示着若干时间后的衰落。因为目前的长安,是以单纯消费景气和暂时“剿匪”景气为实质。江西南昌曾以“剿匪”而盛极一时,同时在红军离去江西以后,南昌的景气,亦被他们带走。而且就一般情形看,陇海路送到长安来的货物,以日常直接消费的制成品为多,生产日用品的机器,却非常之少。这是表示关中货币,无希望的流出,隐示着社会金融紧迫的前途。诚然,在交通用机器方面,有较大数目的进口,而且特种大规模的工业,如咸阳酒精厂等,亦消纳机器不少。不过,交通用机器,只作用于日常生活品之沟通,而不能作用于日常生活品之制造。建设厅创办,由吴伯藩先生主持之咸阳酒精厂,在某种特殊意义上,为非常重要之企业,而对于日常生活品之自我供给,仍有其有限的范围。 随着土地价格的飞涨,长安市内和陇海路西延线的两侧,所有土地,几尽为土地投机商所把持。往往有凭借政治力量操纵土地,转瞬遂成暴发富翁。更有凭恃政治势力,以兼营商业者。官厅法令,对此等营业,亦往往无可如何。如某记者在西北饭店中,遗失珍贵照像机一事,不但店方若无其事,毫不置理,即治安当局亦因环境关系,颇感难于下手究办。 社会的发展,如果脱离以一般社会福利为中心的正轨,让钱与势交相为用的集中于一部分人之手,必生不平之鸣。杜少陵作《丽人行》以讥唐明皇时代大官贵人之骄淫恣逸,非亲尝此种滋味者,诚难了然于其用心之苦。(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日)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在内忧外患、烽火连天的1935年7月,时年26岁的范长江,为探索、追求抗日救国的道路,踏上了一条非凡的考察旅行之路。于是,他的身体和灵魂便都走在了路上。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北至包头、西达敦煌,全程近万里,历时十个月。川、陕、青、甘、宁、内蒙古等省份的广袤原野,都留下了他上下求索的足迹。其间,他笔耕不错,并最终凝结成了《中国的西北角》,呈现了那个年代中国西北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他热忱探索的情怀和高度的新闻素养,当年甫一结集出版便引发轰动,成为了中国新闻通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虽然时代已经变迁,这本书的内容依然由新闻变成了历史,但是今日翻看这本书仍能感受一种澎湃的力量、沉静的真实和深沉的思考,这样的作品是无愧于称作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