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永恒--中国港珠澳大桥启示录
作者简介
喻季欣,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第24届中国新闻奖、**3届长江韬奋奖评委;原人民*报**记者、广州*区创作室二级作家。已出版《逐梦世界——广交会传奇》(广东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作品)《雪域苍穹——广东第七批援藏全景纪实》《东江纵队抗*英雄传奇系列》《九十弦歌》等长篇报告文学多部,多次获*、地文学奖、新闻奖。
内容简介
…… “我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18年10月23*上午10时许,******、****、******出席在广东珠海举行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如此庄重宣布。 万众期待,世界瞩目。 历史绵延、时代奇迹,精彩常常一瞬间。 这一瞬是文明智慧的凝结,这一瞬是人类创造的焕发,这一瞬是历史的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55千米,是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于2009年,两百多家施工单位、两万多名建设者和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奋战九载建造而成。大桥集桥、岛、隧于一身,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千米,由海中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并实现桥隧转换。这一世界跨海交通“**工程”,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奇迹诞生在建设者手中,定格于中国“智造”新时代。 奇迹诞生在伶仃洋上,定格于民族复兴新时代。 让我们摄取港珠澳大桥建设那些精彩瞬间,感*中国人民迸发出的创造伟力,翻阅这一载入我们新时代史册的崭新篇章,撷取这一世界奇迹的启示。 **章 珠联璧合 往事越千年。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编撰的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律历志上》中写道:“*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个美好成语由此流传而铭刻于中华民族心中:珠联璧合。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它以公路桥的形式起于香港大屿山,西向伶仃洋经青州桥、江海桥、九洲桥,*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广东省珠海市,一端连接澳门。大桥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和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大桥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方共建,三地口岸和连接线工程由三方各自负责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示范性先导项目。 如此大跨度、长距离的海上**大桥,在世界建桥**为数不多;大桥工程项目如此集群复杂、主体工程中的岛隧技术难题密集与创新突破超乎想象,在世界建桥**殊为罕见;大桥项目从设想、动议、提议到商议、明确、立项,从设计、协调、招标到建设、管理、运营,历经三十五年而跨越世纪;从“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密切合作到汇集**四面八方智慧,从*坚克难到大功告成,在世界建桥*****。 无疑,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之重器,是珠联璧合的时代经典。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会有珠联璧合的美妙神秀?它展示了珠联璧合怎样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三地 聚合四面八方智慧 机缘际会:世界“**工程”矗立世界文明里程碑 生活在于*常,*常孕育非凡,非凡相系时代。 历史的机缘常常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有着彼此感应而相连,人类文明的魅力也正是在这感应与相连中透出时代的人生火花。 人生火花给历史留下注脚,折射时代,闪亮于人生路口。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以下简称“大桥管理局”或“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回首人生,深为一路走来的那几处人生足迹而感怀。 1978年秋季,不满15岁的朱永灵考上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少年大学生”的这一志愿与专业选择,相系一个历史机缘。 朱永灵的外祖父是黄埔*校早期毕业生,母亲在南京出生长大。母亲从小想做一名白衣天使,向往同济大学。历史变迁,母亲未能如愿,但她心中的向往也从未释怀。如今儿子的考分远超重点大学录取线,母亲心中的情结再度炽热。就在这时,《人民*报》刊登了被誉为“同济之魂”的同济校长、**桥梁专家李国豪的事迹报道。如同*初感染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引发的激昂心情一样,朱永灵被李国豪校长的事迹深深打动。这是一个**燃烧的年代,崇尚科学、报效**蔚然成风。为遂母亲心愿,*为当科学家,朱永灵做了坚定选择。 人生火花跳跃,却也伴随认知盲区。 多年以后,在接*笔者采访时,朱永灵还记得这一细节: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一位外国专家前来学校讲座,眉飞色舞地介绍发达**勃然兴起的高速公路建设。而朱永灵却如听天书。但这“天书”激起了他盘根问节的好奇心。听完讲座他就跑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资料,却空手而归。彼时,高速公路在中国还无踪影,图书馆资料一样阙如。而*令朱永灵没有想到的是,也是在这年深秋,香港**爱国实业家胡应湘先生进京会见*****时,身上就带着广州—深圳—珠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图纸。 朱永灵*没有想到的是,胡应湘先生*早提出建“广深珠高速公路”的动议,是在1978年秋,正是自己走进同济大学校门的那个季节。也就在这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大潮涛声涌动,壮怀激烈在人们心中已然奔腾。 涛声涌动,壮怀奔腾。历史的这一“礼成”,是一个时代的序幕隆重开启。 时代召唤。大学毕业在长沙交通局工作三年后,朱永灵义无反顾考回母校读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朱永灵来到广州,从此与广东高速公路、大桥建设结下不解之缘。 他先后任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总工办副主任、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局长助理、副局长。1996年他被广东省交通厅派往香港为虎门大桥建设融资,投身**资本市场,一干五年。1997年担任虎门大桥董事长。1999年被组织派去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一年。2001年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领导班子大换血,他临危*命,担任公司总经理,2002年升任董事长、*委**。 虎门大桥飞架珠江虎门入海口,朱永灵多少次站立大桥远眺伶仃洋。但令他又一次没有想到的是,1983年,胡应湘先生**提出修建跨珠江口连接香港与珠海跨海大桥的《建设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从高速公路到跨海大桥,历史机缘似乎在一步步向他们走近。 历史“礼成”与人生机缘火花迸发。 火花耀眼。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7月,**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与香港特区**共同委托*****综合运输研究所完成《香港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研究》,同年8月,***正式批准三地**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 2004年3月,朱永灵从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被聘任为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桥前期办”)主任。 人生交汇点到来。 “我见过胡应湘先生很多次,**次就是在广深高速公路的工地上,但没有互动。后来为筹备港珠澳大桥,我多次拜访胡先生,曾在胡先生办公室听他侃侃而谈。”朱永灵回忆道。 一对神交已久的“忘年交”,两颗曾同频共振的心,心有灵犀。如今因这一桥相系,心心相印。 “人生交汇,是历史机遇,*是时代召唤。”朱永灵满怀感慨道,“当接手这一项目时,我心里**明白,我们生逢其时。我们这一代人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跨越发展,我们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2005年4月,在*****主持召开港珠澳大桥桥位技术方案论证会并确定后,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在珠海召开,粤港澳三地**同意专家组**意见,确定大桥东岸登陆点为香港大屿山散石湾,西岸澳门登陆点为明珠,珠海登陆点为拱北。至此,港珠澳大桥*让人们关注的线路布局尘埃落定,世界“**跨海工程”宏图问世。 2009年10月,***常务会议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同年12月15*,********、时任***副**李克强亲临珠海,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仪式上宣布大桥建设正式开工。 一桥连三地,创国之重器;机缘际会,世界**工程横空出世。 “我们的时代飞速发展,**综合实力由此可见一斑。”朱永灵强调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被纳入‘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国两制’方针**,三地汇聚四面八方智慧。正如******指出的,港珠澳大桥是‘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2010年7月8*,**科技部在北京召开项目可行性论证会,14位院士、专家、学者参会论证。同年9月29*,港珠澳大桥技术专家组专家聘任仪式在北京举行,37名内地专家、2名香港专家、2名外国专家共41名**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 “港珠澳大桥建设还有超过8个**的技术专家为我们提供技术服务。”敞开情怀,朱永灵情溢于表。“时代今非昔比。港珠澳大桥核心技术**是我们自主创新研发。但通用技术、通用设备和材料我们可以在**市场上货比三家。通过大桥建设的推动,我们促使很多**产品升级换代,**具备了**竞争力。港珠澳大桥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智造矗立世界大桥建设里程碑。” 里程碑上,书写新时代中国奇迹。 取法乎上:“一国两制”彰显三地优势合作新机制 2017年7月1*上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陪同下,考察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建设工地和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情况。***指出,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意志,“一国两制”,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定海神针”。 …… 2017年7月1*,*******在视察港珠澳大桥香港段时明确指出,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粤港澳在“一国两制”下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书体现匠心、*心、人心三心一体,珠联璧合,彰显了大国工匠精神,打造文化自信,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并且具备良好“走出去”外宣推广价值,服务**战略,讲好中国故事。